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鼎的意思、方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鼎的解釋

兩耳四足的方形饪食器。 商 周 時代流行并多用作祭器,如考古出土的獸面乳釘紋方鼎、司母戊方鼎、禾大方鼎等。《左傳·昭公七年》:“ 晉侯 有間,賜 子産莒 之二方鼎。” 孔穎達 疏引 服虔 曰:“鼎三足則圓,四足則方。” 馬承源 《中國古代青銅器·青銅禮器樂器及其它用器》:“澆鑄如此巨大的方鼎(獸面乳釘紋方鼎),這在生産鬥争中确實是一個非凡的成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方鼎”是商周時期典型的青銅器,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相關信息:

一、基本定義

方鼎指兩耳四足的方形饪食器,與常見的三足圓鼎不同,其四足和方形器身構成獨特造型。商周時期盛行,主要用于祭祀和禮儀活動,如獸面乳釘紋方鼎、司母戊方鼎等均為代表性出土文物。

二、核心特征

  1. 形制結構
    鼎身呈長方形或方形,四足支撐,雙耳立于口沿兩側。鑄造工藝複雜,例如獸面乳釘紋方鼎的澆鑄技術被視為古代生産技術的非凡成就。

  2. 用途演變

    • 炊具與盛食器:早期作為烹煮和盛放食物的實用器皿。
    • 祭祀禮器:商周時期成為宗廟祭祀、盟會典禮的重要祭器,常銘刻祖先功德或記載功勳。
    • 權力象征:周代起,方鼎被賦予政治意義,代表國家政權,如“問鼎中原”典故即體現其權力象征。

三、文化意義

四、著名實例

五、延伸釋義

“方鼎”一詞在漢語中也被引申為正直、誠信的象征(“方”表公正,“鼎”喻穩重),常用于人名或贊譽品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物細節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考古文獻或博物館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方鼎

方鼎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方”和“鼎”。

拆分部首和筆畫

“方”字是由四條橫線和一條豎線組成的,它的部首是“方”的左邊那一部分,總共有四畫。

“鼎”字是由四個橫線和兩個豎線組成的,它的部首是“鼎”的上面那一部分,總共有十畫。

來源

“方鼎”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 bronzeware,鼎是古代的一種炊具,有三腳,用來煮飯或舉行祭祀活動。而“方”則代表正直、堅定。

繁體

在繁體字中,方鼎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方”字的寫法多樣,部分寫法中有豎線與靠左的三條橫線連接。而“鼎”字的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也發生了變化,早期的寫法中鼎的下半部分更窄,而後來的寫法中下半部分有所加寬。

例句

他的思維方鼎堅定,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夠堅持下去。

組詞

方鼎立異、方興未艾、春秋鼎盛

近義詞

正直、堅定、堅決

反義詞

猶豫、搖擺、動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