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露出真相。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七:“州郡恃以借兌,先人任信幕,後守不償前欠。一旦漏底,官吏并送鄰州勘鞠,先人亦坐失於催促撥還。”
(2).告罄。 宋 葉適 《上甯宗皇帝劄子二》:“自大軍錢屢減舊額,總司按籍盡取,積以歲月,坐緻漏底。”
“漏底”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露出真相
指隱藏的事實或内情被揭露。例如在宋代文獻《清波雜志》中,曾用“漏底”描述因隱瞞欠款而被揭發的情境()。現代用法中也常見于口語,如“他假裝撿錢包的騙局最終漏底了”()。
告罄、耗盡
表示資源或物品完全用盡。宋代葉適在奏折中用該詞形容軍費耗盡的情況()。日常場景中也可指“米缸漏底”,即糧食用完。
成語用法
在部分語境中,“漏底”被歸類為成語,比喻“事情未徹底完成”,強調做事不徹底或中途放棄()。
與“露底”的區别
“露底”更偏向洩露秘密或遮蓋不足的現象(如皮革、塗料工藝問題),兩者發音相同但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
如需更多用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漏底》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常用來形容事物或情況的不完整或有所疏漏。通常表示某個行為或事情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标或完整性。
《漏底》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氵”和“頁”的部首,分别代表水和紙。它的總筆畫數為18,其中“氵”部的筆畫數為3,而“頁”部的筆畫數為9。
《漏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易經·坤卦》中的一句話:“升虛往,漏不咎”,意思是說水湧出而漏出也沒有什麼罪過。逐漸演變成了形容事物不完整的意思。在繁體字中,《漏底》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漏底》的字形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是由“氵”和“頁”兩個部首組成。
1. 這個桶廢了,底漏得厲害,裝不了水了。
2. 他講課的時候總是漏底,總是缺少重要的細節。
3. 這個手機屏幕漏底,有時候會出現卡頓的情況。
漏洞、漏水、漏氣、漏風、漏電、漏油
疏忽、遺漏、疏漏、不完整、有缺陷、殘缺
完整、齊全、無疏漏、無缺陷、完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