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at is so;really;sure enough; now I think of it] 可不是,用反诘形式加強語氣,表示贊同附和别人的話
(1).豈不;難道不。 元 李壽卿 《伍員 * 》第一折:“報與 伍員 知道,可不好也!” 元 鄭廷玉 《後庭花》第二折:“ 王慶 你可不聽見!”
(2).見“ 可不是 ”。
“可不”是一個漢語口語中常用的表達,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一、核心含義 表示贊同或确認對方的觀點,相當于“确實是”“可不是嘛”,通過反問形式加強語氣。例如:
甲:“今天天氣真熱。”
乙:“可不,都35度了!”
二、延伸用法
古漢語中的反問語氣
在元曲等古代文學中,“可不”可表示“豈不”“難道不”,帶有反問強調的意味。如《殺狗勸夫》中:“嫂嫂呵,可不你知情!”(意為“嫂嫂難道不知情嗎?”)
與“可不是”的關聯
“可不”是“可不是”的簡略形式,兩者在表贊同時可互換使用。例如《紅樓夢》中:“可不是,外頭老實,心裡有數兒。”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口語對話中,常見于北方方言,表達對他人觀點的快速附和或感歎。需注意語境,避免在正式書面語中使用。
參考資料:綜合(漢典)、(HttpCN詞典)、(漢典“可不是”詞條)等權威釋義。
《可不》是一個常用的漢語詞組,表示接受對方說的話或者表示贊同對方的觀點。通常用于口語交流中。
拆分部首和筆畫:
《可》的部首是口(kǒu),總共有5畫。
《不》的部首是一(yī),總共有4畫。
《可不》共有9畫。
來源:
《可不》一詞是從方言中演變而來的,最早出現在粵語、閩南語等地方方言中,後來逐漸流行至其他地區。因為其簡潔明了的表達方式,逐漸成為普通話中常用的詞彙。
《可不》的繁體字為「可不可」。
在古時候,「可不」的寫法和現代漢字相同。
1. 他說的話很有道理,可不?
2. 這個電影太好看了,可不?
3. 我們要一起參加這個活動,可不?
1. 可不是:表示接受對方說的話或者表示贊同對方的觀點。
2. 不可:表示不可以、禁止。
3. 可否:表示是否可以。
4. 不可思議:表示難以想象或理解。
1. 對呀:表示接受對方說的話或者表示贊同對方的觀點。
2. 是的:表示接受對方說的話或者回答肯定。
3. 确實:表示回答肯定、證實。
1. 不對:表示回答否定。
2. 不是:表示回答否定。
3. 錯了:表示回答否定或者指出錯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