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的意思、抱薪救火的詳細解釋
抱薪救火的解釋
[carry faggots to put out a fire;take oil to extinguish the fire] 抱着柴草救火。比喻欲除其害,反助其勢
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史記·魏世家》
詳細解釋
比喻以錯誤的做法去消滅禍患,反而使禍患擴大。《戰國策·魏策三》:“以地事 秦 ,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火不滅。”《史記·魏世家》作“譬猶抱薪救火”。《漢書·董仲舒傳》:“法出而姦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其亡益也。” 宋 王安石 《上運使孫司谏書》:“常恐天下之勢,積而不已,以至于此,雖力排之,已若無奈何,又從而為之辭,其與抱薪救火何異?”《宋史·李宗勉傳》:“或謂其勢彊盛,宜於講和,欲出金繒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國與敵矣。”
詞語分解
- 抱的解釋 抱 à 用手臂圍住:擁抱。抱小孩兒。合抱。抱殘守缺(形容保守,不知進取)。 圍繞,環繞:山環水抱。抱廈(房屋前面加出來的門廊,亦指後面毗連的小房子)。 胸懷願望,志向:抱負。 心裡存着,懷有:抱怨。抱
- 救火的解釋 在火災現場進行滅火和救護工作詳細解釋.滅火。《左傳·昭公十八年》:“ 陳 不救火, 許 不弔災,君子是以知 陳 許 之先亡也。”《韓詩外傳》卷十:“ 晉平公 之時,藏寶之臺燒,士大夫聞者,皆趨車馳
網絡擴展解釋
“抱薪救火”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ào xīn jiù huǒ,其核心含義是用錯誤的方法解決問題,反而使問題更加嚴重。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解釋:抱着柴草(“薪”即柴火)去滅火,結果火勢因柴草助燃而擴大。
- 比喻義:采取不恰當的手段處理問題,不僅無法解決原有矛盾,還會加劇危害。例如:用賄賂平息糾紛,反而可能引發更多貪腐。
二、出處與典故
- 文獻記載:
- 出自《戰國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火不滅。”
- 《史記·魏世家》也有類似記載,魏國割地求和秦國,反而加速滅亡。
- 曆史背景:戰國時期,魏國屢遭秦國侵犯,大臣蘇代勸谏魏王停止割地,否則如同“抱薪救火”,但魏王未采納,最終導緻災禍擴大。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 |
反義詞 |
火上澆油、飲鸩止渴 |
釜底抽薪、雪中送炭 |
適得其反、南轅北轍 |
根除禍患、曲突徙薪 |
(來源:)
四、使用場景
- 政策制定:例如通過增加罰款治理違規,可能因執行不當激化矛盾。
- 人際沖突:用謊言掩蓋錯誤,反而引發信任危機。
- 商業決策:為短期利潤降低質量,最終損害品牌聲譽。
五、例句參考
“用不道德的手段推行道德,猶如抱薪救火;用暴力懲罰不道德,如同以暴易暴。”
通過這一成語,可以反思解決問題時需注重方法合理性,避免“治标不治本”。如需更多典故細節,可查看《史記》或《戰國策》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抱薪救火的意思:
抱薪救火是一個成語,意為在火災中持薪而站,把有可能引起更大危險的東西小心保護起來。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采取不恰當的措施來解決問題,反而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抱薪救火的部首可以拆分為手旁(扌)和艹旁(草字頭),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抱薪救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昭公五年》:“穆公戲城子焚之,公急攜人救之,袒其身而負之,出入盡力,以自救。救火之功,于身為己,不煩有司。”文中的“袒其身而負之,出入盡力,以自救”的意思就是指人們用身體保護着薪木,以防止火勢蔓延。後來,這個典故演變成了一種比喻。
繁體:
抱薪救火的繁體字為「抱薪救火」,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在相同,都是「抱薪救火」。
例句:
他本來想通過一些不正當手段來解決問題,結果卻抱薪救火,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組詞:
抱薪救火是一個成語,沒有特定的可組詞。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火上加油、自食其果等。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化幹戈為玉帛、化威脅為利益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