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抱薪救火的意思、抱薪救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抱薪救火的解釋

[carry faggots to put out a fire;take oil to extinguish the fire] 抱着柴草救火。比喻欲除其害,反助其勢

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史記·魏世家》

詳細解釋

比喻以錯誤的做法去消滅禍患,反而使禍患擴大。《戰國策·魏策三》:“以地事 秦 ,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火不滅。”《史記·魏世家》作“譬猶抱薪救火”。《漢書·董仲舒傳》:“法出而姦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其亡益也。” 宋 王安石 《上運使孫司谏書》:“常恐天下之勢,積而不已,以至于此,雖力排之,已若無奈何,又從而為之辭,其與抱薪救火何異?”《宋史·李宗勉傳》:“或謂其勢彊盛,宜於講和,欲出金繒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國與敵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抱薪救火

指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消除災禍,反而使災禍擴大。該成語出自《漢書·董仲舒傳》,形象揭示了方法不當導緻事态惡化的矛盾邏輯。


一、語義解析

  1. 字面含義

    “抱”指用手臂圍持,“薪”即柴草,“救火”為滅火。合意為:為滅火而攜帶易燃物,行為與目的相悖。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對“抱薪救火”的釋義。

  2. 引申寓意

    比喻采取有害手段解決問題,或為緩解危機而采取適得其反的行動,最終加劇原有困境。

    來源:《漢語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2002年,第86頁。


二、典故溯源

《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向漢武帝谏言時引用此語:

“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意指割地求和如同添柴滅火,縱容貪欲反助長禍患。此典故成為成語的定型出處。

來源:班固《漢書》卷五十六,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文化内涵

  1. 哲學警示

    體現道家“無為而治”與儒家“中庸”思想,強調順應規律、方法適宜的重要性。

    來源: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對矛盾處理策略的論述。

  2. 曆史教訓

    戰國時期魏國屢次割地求和于秦國,蘇代斥其“抱薪救火”,終緻亡國,成為典型反面案例。

    來源:《史記·魏世家》司馬遷,中華書局,1959年版。


四、現代應用警示

該成語警示兩類行為:

網絡擴展解釋

“抱薪救火”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ào xīn jiù huǒ,其核心含義是用錯誤的方法解決問題,反而使問題更加嚴重。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典故

  1. 文獻記載:
    • 出自《戰國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火不滅。”
    • 《史記·魏世家》也有類似記載,魏國割地求和秦國,反而加速滅亡。
  2. 曆史背景:戰國時期,魏國屢遭秦國侵犯,大臣蘇代勸谏魏王停止割地,否則如同“抱薪救火”,但魏王未采納,最終導緻災禍擴大。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 反義詞
火上澆油、飲鸩止渴 釜底抽薪、雪中送炭
適得其反、南轅北轍 根除禍患、曲突徙薪

(來源:)


四、使用場景


五、例句參考

“用不道德的手段推行道德,猶如抱薪救火;用暴力懲罰不道德,如同以暴易暴。”


通過這一成語,可以反思解決問題時需注重方法合理性,避免“治标不治本”。如需更多典故細節,可查看《史記》或《戰國策》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按行自抑榜闆備預别徑碧筒杯不孥彈殼丁翁帝則斷壁頽垣咄咄書空砐硪蜂攘奮勇根根固固革姓攻襲公暇瓜田龜孽猴姜環鋸懽娛滑塌精光簡别兼寸講課蕉紅诘曉景像雞旗積塞瘠形舉言鱗崪樓陰率計拿班作勢鳥衡匏壺情慮情摯奇葩騎者善墜诠度勸告犬台宮沙禽射虎食封算盤子兒天杯通宵守夜偷安投地土刑為意詳和祥覽蟹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