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鹄矶 。鵠,通“ 鶴 ”。 明 湯顯祖 《匡山館賦為友人豫章胡孟弢作》:“ 鵜峯 比峭, 鵠岸 雙遙。”
“鹄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鹄岸”指“鹄矶”,即與鶴相關的矶石或水岸。其中“鹄”通“鶴”,屬于通假字用法。該詞多見于古代文學作品,如明代湯顯祖《匡山館賦》中“鵜峯比峭,鵠岸雙遙”一句,以“鹄岸”與“鵜峯”對仗,描繪山水景緻。
字義分解
出處與用法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核心意義與地理名稱相關,例如“鹄矶”可能是具體地名,但因文獻記載有限,具體位置已不可考。在文學創作中,“鹄岸”常作為意象,營造清幽高遠的意境。
注意點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到“鹄岸”比喻志向或品德,但此說法缺乏文獻佐證,可能為現代引申解讀,需謹慎使用。建議以權威詞典釋義為準。
《鹄岸》是指雄鹿站在岸邊,高傲地俯視周圍的一種姿态。它象征着自豪、高傲和威嚴。
《鹄岸》由兩個部首組成:鳥(鳥部)和山(山部)。
鹄的總筆畫數為18畫,岸的總筆畫數為8畫。
《鹄岸》最早出自《詩經·小雅·車轄》:“鹄彼鳴鹄,于彼岸之。洵生且長,洵将複歸。”這裡的鹄指的就是站在岸邊的雄鹿。
繁體字“鹄岸”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鳥+山。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差異。《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鳬岸”,鳬是指鳥的一種,而岸即是山的意思。
他站在岸邊,仰視着遠方,仿佛一隻鹄岸。
相關的詞語有:鹄立、岸上、鹄的羽毛。
近義詞有:昂首、傲視、矜持。
反義詞有:低頭、卑微、恭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