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大角曲名。《樂府詩集·橫吹曲辭四·梅花落》 郭茂倩 題解:“‘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按 唐 大角曲亦有‘大單于’、‘小單于’、‘大梅花’、‘小梅花’等曲,今其聲猶有存者。” 唐 李益 《聽曉角》詩:“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吹入《小單于》。” 宋 張先 《醉桃源·湘天風雨》詞:“麗譙吹罷《小單于》,迢迢清夜徂。”
“小單于”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典故和文學意象兩方面解析,具體如下:
“小單于”原指唐代大角曲的曲名,屬于軍樂的一種。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詞典中均有明确記載。例如《樂府詩集》提到,唐代大角曲包含“大單于”“小單于”等曲調,其音調悲涼,常用于邊塞場景描寫。
匈奴首領的象征
“單于”本是匈奴部落首領的稱號(意為“天子”或“廣大之貌”)。漢代匈奴被擊敗後,單于逐漸成為臣服中原政權的象征。部分文獻(如)引申出“小單于”的比喻義,形容“某方面有權勢或才能,卻受制于人”的狀态,但此用法較罕見,且未見于多數權威典籍。
邊塞詩中的意象
唐代詩人常以《小單于》曲調渲染邊塞蒼涼氛圍。如李益《聽曉角》中“秋風吹入《小單于》”,通過樂曲聲與鴻雁南飛、秋風肅殺的意象,表達征人哀愁與戰争殘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樂府詩集》或《全唐詩》相關注釋。
小單于,指的是匈奴人中的一個官職,是匈奴貴族的重要頭銜之一。在匈奴的等級體系中,單于是最高級的領導者,而小單于則是單于下屬的地區官員。
小單于的拆分部首是“小”字的“⺌”,其筆畫數為3;拆分部首是“單”字的“一”,其筆畫數為1;拆分部首是“于”字的“二”,其筆畫數為2。
小單于這個詞源于古代的匈奴文化,匈奴是西漢時期邊境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在匈奴社會中,單于是該族最高的統治者,而小單于則是轄區内的地方官員,負責管理和統治。
小單于(繁體字)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小單于的書寫方式略有不同。其中,“單”字的古體形狀為“|”,而現代書寫方式是“一”的屈曲,類似于“I”字;“于”字的古體形狀為“才”的楷體字形。
1. 匈奴小單于是匈奴王的親信官員之一。
2. 小單于統轄着邊境地區,負責維護匈奴的利益。
小單于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小單于職 - 指小單于這個官職。
2.小單于轄區 - 指小單于負責統轄的地區。
小單于的近義詞有:
1.小司馬 - 在其他遊牧民族中的類似職位。
2.小都尉 - 在其他遊牧民族中的類似職位。
小單于的反義詞是“大單于”,即匈奴的最高統治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