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衰衽的意思、衰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衰衽的解釋

古代喪服掩于裳際的衣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比及葬,三易衰,衰衽如故衰。” 孔穎達 疏:“《喪服》注雲:衽為兩燕尾,凡用布三尺五寸,上正一尺,兩燕尾衺袲裁二尺五寸,下廣四寸,綴於身旁,所以掩裳際也。” 楊伯峻 注:“古代喪服衣襟較衣長,掩于裳際。”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衰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衰衽”指古代喪服中用于遮蓋裳際(下衣邊緣)的衣襟,屬于喪葬禮儀中的服飾細節。它通過特定的裁剪方式(如燕尾形)固定在衣物上,起到遮擋和裝飾作用。


二、出處與引證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比及葬,三易衰,衰衽如故衰。”


三、結構與功能

  1. 形制:由布料裁剪成兩片燕尾形狀,總長三尺五寸,上端一尺為直邊,下端二尺五寸為斜邊,寬四寸。
  2. 用途:縫制在喪服兩側,用于遮蓋裳際,體現古代喪禮的莊重與規範。

四、注意差異

部分資料(如)将“衰衽”解釋為“衣衫褴褛”,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為誤傳。根據《左傳》及曆代注釋,該詞專指喪服結構,與衰敗形象無關。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原文或古代服飾研究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衰衽》的意思

《衰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衣衫破舊、衣衫褴褛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衰衽》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衤”(衣字的左邊襯衫部分),右邊是“冊”(占字的字形部分)。衰衽的總筆畫數為10畫。

來源

《衰衽》最早見于《史記·五帝本紀》,常用于描述人物窮困、形容衣衫破爛的狀态。

繁體

《衰衽》的繁體字為「衰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多有變化,有時候會出現不同的形态。對于《衰衽》這個詞,古人也有不同的寫法,如「蓀衽」、「袎」等。

例句

1.他一身的衣服破爛不堪,看上去真是衰衽至極。

2.身為一代名士,他卻穿得如此衰衽,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組詞

1. 衣衫褴褛

2. 衣衫破爛

3. 衰敗

4. 缺衣少食

近義詞

1. 破衣爛衫

2. 破落

3. 貧困

反義詞

1. 光鮮亮麗

2. 富裕

3. 華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