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擀面杖的一種。其形有二:一、槌在中間,柄在兩端,是一個整體;二、槌是一個空心木桶,套在木柄的中間。擀面時,使槌在面上滾動。 明 沉榜 《宛署雜記·經費上》:“骨盧槌二十個,銀二錢四分。”
“骨盧槌”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傳統廚房工具中的一種擀面杖。根據多個來源的綜合解釋,其含義和特點如下:
指一種特殊結構的擀面杖,主要用于面食制作時碾壓、延展面團。其名稱可能源于工具的外形或使用時的滾動動作。
通過雙手握住兩端木柄,使中間的槌體在面團上來回滾動,實現均勻擀壓。這種設計比普通擀面杖更省力,尤其適合處理較大面積的面皮。
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經費上》曾提到該工具,記載“骨盧槌二十個,銀二錢四分”,說明其在古代廚房用具中的普及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更多作為方言或古語保留,相關描述多見于文獻考據或傳統器具研究領域。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形制演變,可參考《宛署雜記》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