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岩石的底部;山腳。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沔水》:“水中有孤石,挺出其下,澄潭時有見此石根,如竹根而黃色,見者多兇,相與號為承受石。” 唐 杜甫 《宿清溪驿奉懷張之緒》詩:“石根青楓林,猿鳥聚儔侶。” 宋 王安石 《竹裡》詩:“竹裡編茅倚石根,竹莖疏處見前村。”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三》:“江東岸石根,上覆中空,已為幻矣。”
“石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岩石的底部或山腳()
這是最常見的解釋,指山體與地面相接的部分或岩石的根基。例如:
部分資料提到“石根”可比喻“穩固的基礎”,如形容企業或人際關系的根基()。但此用法較少見于經典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需注意與數學術語“實數根”區分,後者指代方程的解(),與“石根”無關聯。
該詞主要用于文學、地理領域,核心含義為“山腳或岩石底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水經注》《杜工部集》等古籍(來源:、2、5)。
《石根》是一個中文詞彙,它指的是植物的根莖部分,其形狀如同石頭一樣堅硬。
《石根》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石”和“木”,其中“石”是石頭的意思,而“木”則表示植物。根據拆字法則,這個詞可以将這兩個部首的筆畫相加,即“石”的五畫加上“木”的四畫,總計為九畫。
《石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人發現某些植物的地下部分十分堅硬,形狀如同石頭,因此将其稱為“石根”,以表明其堅固的特性。
《石根》這個詞也存在着繁體字的寫法,為「石根」。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關于《石根》的古代寫法,依據古籍記載和研究,沒有特定的字體來标示。通常來說,古時候的字體處于流變之中,因此字的形狀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差異。
1. 農民從地裡挖出了一根龐大的石根。
2. 這種草的石根相當發達,可以紮在地下很深的地方。
與《石根》相關的組詞有:根莖、地下莖、堅根等。
與《石根》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堅根、地下莖。
與《石根》意思相反的詞語有:細根、纖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