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龍須草編成的席子。《初學記》卷二五引《晉東宮舊事》:“太子有獨坐龍鬚席、赤皮席、花席、經席。” 清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卷二:“ 唐 令 文 安定 (按,指 文定 , 安定 )、 彭原 、 汧陽 、 中部 、 洛交 、 天水 諸郡,俱供龍鬚席。”亦省稱“ 龍鬚 ”。 唐 孟浩然 《襄陽公宅飲》詩:“綺席卷龍鬚,香杯浮碼碯。” 唐 韓偓 《已涼》詩:“八尺龍鬚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 清 趙執信 《海鷗小譜·夜合花》:“龍鬚鳳枕,黛眉幾許低橫?”
龍須席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中的一種高檔編織席,其名稱與材質、形态及文化象征密切相關。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材質特性、曆史淵源及文化内涵四個方面進行詳細闡釋: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龍須席”指用龍須草編織而成的席子,因草莖細長柔韌、形似傳說中的龍須而得名[1]。該詞條強調其材質特殊性——“龍須草”并非真龍之須,而是特指燈心草科植物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或同屬植物的莖葉,經晾曬處理後纖維堅韌,適宜編織[2]。
龍須草多生于濕地,莖稈細長(可達1.5米以上),中空有節,纖維柔韌且透氣性強。工匠需經選草、晾曬、染色、編織等多道工序制成席面,成品具有紋理細密、清涼散熱、防蟲耐用的特點[3]。古代文獻《格物鏡原》載:“龍須席色白而軟,夏月用之,可收汗漬”,印證其作為夏季寝具的實用性[4]。
龍須席在唐代已被列為宮廷貢品。《新唐書·地理志》明确記載,安徽舒州(今安慶潛山)每年進貢“龍須細席”[5]。宋代《太平寰宇記》亦載舒州土産“龍須席”,并描述其“滑如葵,柔如錦”,凸顯工藝之精[6]。明清時期,廣東肇慶、江蘇蘇州等地亦以産龍須席聞名,成為地方經濟的重要物産[7]。
“龍須”二字賦予此物祥瑞寓意。古人以龍為尊,龍須象征權威與靈性,故龍須席常被賦予高貴、潔淨、雅緻的文化内涵。唐代詩人李賀在《房中思》中詠“繡頸金須蕩倒光,團團皺綠雞頭葉”,以“金須”暗喻龍須席華光,體現其在文人生活中的風雅地位[8]。
當代龍須席編織技藝被列入安徽、廣東等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例如安徽潛山痘姆鄉仍保留古法編織工藝,産品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9]。其制作流程嚴謹,從原料處理到編織成型需30餘道工序,堪稱民間智慧的結晶[10]。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11卷. 科學出版社.
[3] 王文章主編. 《非物質文化遺産概論》. 教育科學出版社.
[4] [清]陳元龍《格物鏡原·卷五十三》.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 [宋]歐陽修《新唐書·卷四十一·地理志》. 中華書局點校本.
[6]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五》. 中華書局影印本.
[7] 地方志叢書《肇慶府志》《蘇州府志》. 清代刻本.
[8] [唐]李賀《李賀詩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9]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潛山痘姆龍須席制作技藝檔案.
[10]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 《中國工藝美術全集·編織卷》. 人民美術出版社.
龍須席是一種傳統手工藝品,具體解釋如下:
龍須席是以龍須草為原料編織而成的席子,具有清涼、透氣的特性,是江南地區夏季常用的床上用品。其名稱來源于原料“龍須草”,因草葉細長如龍須而得名。
龍須席不僅是生活用品,更承載了江南地區的民俗文化。溫州等地至今保留編織傳統,部分家庭仍延續手工制作技藝。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或現代工藝細節,可參考《初學記》《晉東宮舊事》等古籍及溫州地方民俗資料。
避鋒尺璧非寶崇福次祖貸宥打嘴巴冬溫夏清東旭對方菲葑腹悲浮衍勾子乖常鼓架國力黑店黃號互代回曲魂不着體郊蔔集鳳金祇幾所酒旆蠲汰舉火君王臘居址開叉良箴柳陌花巷流膿倫緒瞞哄摸不着邊某種炮火辟稱丕革钤縫清醪三曹對案善價閃露神賢侍鬟石隍爽暢書香人家濤濑提掇凸凹讬付文人五一國際勞動節閑文現行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