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魂不附體 ”。 《宣和遺事》前集:“ 師師 聞道,諕得魂不著體。”
魂不著體:同“ 魂不附體 ”。《前漢書平話》卷上:“諕 高皇 魂不着體。”《水浒傳》第五三回:“隻見兩個黃巾力士,押着 李逵 ,耳邊隻聽得風雨之聲……諕得魂不着體,手腳搖戰。”《石點頭·莽書生強圖鴛侶》:“ 誰何 ( 莫誰何 )錯認做小姐有意,一發魂不着體,接過來一頭抹手,一頭説道:‘煩姐姐緻謝小姐,多蒙美情,承借汗巾了。’”
“魂不着體”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形容人因極端驚恐或受到某種強烈誘惑而失去常态,精神恍惚、不知所措。
《水浒傳》第五十三回:“吓得魂不着體,手腳搖戰。”
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中亦有類似用法,如人物因突發變故“魂不着體”,生動體現其慌亂之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水浒傳》《前漢書平話》等原著。
《魂不着體》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的精神或意識離開了肉體。
拆分部首和筆畫:魂(鬼+雲,7畫),不(一+丨,4畫),着(⺍+盾,9畫),體(身+弟,7畫)。
來源:《魂不着體》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宗教思想,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莊子》中就有使用。出自莊子的一篇《逍遙遊》,意指靈魂不再受身體束縛,自由自在地行走。
繁體:魂不著體
古時候漢字寫法:魂不著體
例句:他的意識逐漸模糊,感覺魂不着體,仿佛置身于另一個世界。
組詞:魂靈、着魔、魂魄、魂飛魄散。
近義詞:出魂入魄、失魂落魄、魂遊天外。
反義詞:魂歸故裡、魂回故土、魂牽夢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