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龙须席的意思、龙须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龙须席的解释

用龙须草编成的席子。《初学记》卷二五引《晋东宫旧事》:“太子有独坐龙鬚席、赤皮席、花席、经席。”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二:“ 唐 令 文 安定 (按,指 文定 , 安定 )、 彭原 、 汧阳 、 中部 、 洛交 、 天水 诸郡,俱供龙鬚席。”亦省称“ 龙鬚 ”。 唐 孟浩然 《襄阳公宅饮》诗:“綺席卷龙鬚,香杯浮码碯。” 唐 韩偓 《已凉》诗:“八尺龙鬚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清 赵执信 《海鸥小谱·夜合花》:“龙鬚凤枕,黛眉几许低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龙须席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的一种高档编织席,其名称与材质、形态及文化象征密切相关。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材质特性、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龙须席”指用龙须草编织而成的席子,因草茎细长柔韧、形似传说中的龙须而得名[1]。该词条强调其材质特殊性——“龙须草”并非真龙之须,而是特指灯心草科植物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或同属植物的茎叶,经晾晒处理后纤维坚韧,适宜编织[2]。


二、材质与工艺特性

龙须草多生于湿地,茎秆细长(可达1.5米以上),中空有节,纤维柔韧且透气性强。工匠需经选草、晾晒、染色、编织等多道工序制成席面,成品具有纹理细密、清凉散热、防虫耐用的特点[3]。古代文献《格物镜原》载:“龙须席色白而软,夏月用之,可收汗渍”,印证其作为夏季寝具的实用性[4]。


三、历史渊源与贡品地位

龙须席在唐代已被列为宫廷贡品。《新唐书·地理志》明确记载,安徽舒州(今安庆潜山)每年进贡“龙须细席”[5]。宋代《太平寰宇记》亦载舒州土产“龙须席”,并描述其“滑如葵,柔如锦”,凸显工艺之精[6]。明清时期,广东肇庆、江苏苏州等地亦以产龙须席闻名,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物产[7]。


四、文化象征与文学意象

“龙须”二字赋予此物祥瑞寓意。古人以龙为尊,龙须象征权威与灵性,故龙须席常被赋予高贵、洁净、雅致的文化内涵。唐代诗人李贺在《房中思》中咏“绣颈金须荡倒光,团团皱绿鸡头叶”,以“金须”暗喻龙须席华光,体现其在文人生活中的风雅地位[8]。


五、现代传承与工艺价值

当代龙须席编织技艺被列入安徽、广东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例如安徽潜山痘姆乡仍保留古法编织工艺,产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9]。其制作流程严谨,从原料处理到编织成型需30余道工序,堪称民间智慧的结晶[10]。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11卷. 科学出版社.

[3] 王文章主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4] [清]陈元龙《格物镜原·卷五十三》.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 中华书局点校本.

[6]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 中华书局影印本.

[7] 地方志丛书《肇庆府志》《苏州府志》. 清代刻本.

[8] [唐]李贺《李贺诗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9]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潜山痘姆龙须席制作技艺档案.

[10]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 《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编织卷》. 人民美术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龙须席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具体解释如下:

定义与材质

龙须席是以龙须草为原料编织而成的席子,具有清凉、透气的特性,是江南地区夏季常用的床上用品。其名称来源于原料“龙须草”,因草叶细长如龙须而得名。

历史背景

  1. 古代使用:最早可追溯至晋代,《晋东宫旧事》记载太子使用“独坐龙须席”,唐代韩偓、孟浩然等诗人也在作品中提及,如“八尺龙须方锦褥”。
  2. 贡品地位:清代康熙年间,温州产的龙须席被列为贡品,凸显其工艺价值。

制作与特点

文化意义

龙须席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承载了江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温州等地至今保留编织传统,部分家庭仍延续手工制作技艺。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文献或现代工艺细节,可参考《初学记》《晋东宫旧事》等古籍及温州地方民俗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埃塞俄比亚人阿剌白练裙杯羹之让长绳系日嘲哂赤襁词掖祠灶戴高帽子斗门范镕法主奉讳讽味风信子干裕告绝告匮格王宫榭关张故土禾草火膏贱嗜勦办郊寰较名尽法开年泪容练禫蹓鸟莽莽荡荡纳纳农机站平流缓进黔突暖席迁延时日七军擎天架海屈盘肉阵软技术三能睃拉俗乐剔齿纤挺敌庭论通方颓陇万岁千秋玩心危革魏国山川文昌帝君文楸歇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