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py and print]∶摹寫、印制書畫等
(2) [a style of characters on ancient imperial seals]∶古代印玺上用的一種字體
(1). 秦 書八體之一。就小篆稍加變化。本用于玺印,後亦用于一般印章。 漢 許慎 《<說文解字>叙》:“自爾 秦 書有八體……四曰蟲書,五曰摹印。” 段玉裁 注:“即 新莽 之繆篆也。”
(2).規度或雕刻印章。 漢 許慎 《<說文解字>叙》:“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 段玉裁 注:“摹,規也,規度印之大小、字之多少而刻之。”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記》卷一:“ 玉函 之摹印也,動刀迅忽,周折凹凸,不敗絲髮。”
(3).摹拓。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瘞鶴銘》在今 鎮江府大江 中 焦山 後巖下。冬日水落,布席仰卧,乃可摹印。”
(4).印刷。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觀文覽古》:“ 章獻明肅太後 命儒臣采摭歷代君臣事迹,為《觀文覽古》一書……鏤版禁中。 哲宗 九歲登極, 宣仁聖烈皇後 亦命取版摹印。”
(5).依樣描摹。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自非遠書公劄,幾無用箋楮,然利害所繫,有濡紙而摹印字畫以為左驗者。”
“摹印”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主要分為兩類,既有書法領域的專指概念,也有廣義的技藝描述。以下為詳細解釋:
秦代官方字體之一
屬于秦書八體中的第五種,源自小篆的變體,專用于玺印文字。其特點是結構規整,筆畫方折,便于在印章上布局雕刻。漢代沿用此概念,并發展出“缪篆”體系。
曆史演變
東漢時期,摹印技術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摹拓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如提到“至遲到東漢末年出現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成為後世印章藝術的基礎。
摹寫與印制
指通過臨摹、雕刻或印刷技術複制書畫作品或印章,常見于古代書畫創作。例如:書畫完成後加蓋摹印作為落款,或通過摹印技術複制珍貴字畫。
印章雕刻技藝
古代篆刻家需精通摹印,需根據印面大小、字數調整字體結構,以達到藝術性與實用性的平衡(如引《說文解字》段玉裁注:“規度印之大小、字之多少而刻之”)。
摹印(mó yìn)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詞。其中,“摸”部表示手觸摸、握持的意思,“印”部表示刻印、印刷的意思。
摹印的拆分部首為:“扌”和“卩”。扌為手部的偏旁部首,表示與手有關的意思。卩為印章的偏旁部首,表示與印刷、刻印有關的意思。
摹印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印章文化,特指人們為了傳承古代名人的字迹,采用印章刻印的方式複制其字迹。這種方式被稱為摹印,意為模仿、複制名人字迹。
在繁體字中,摹印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一些字的形狀也有所變化。而摹印一詞在古代的寫法為“摸印”,與現代寫法相比,字形稍有差異。
例句:
1. 他喜歡收集摹印作品,以了解古代文人的文化藝術。
2. 她的字畫像是通過摹印的方式複制的,非常貼近古代名家的字迹。
3. 摹印技藝需要細緻耐心,隻有如此才能将字迹複制得準确而美觀。
組詞:
1. 臨摹(lín mó):指模仿、複制他人的畫作或書法作品。
2. 雕刻(diāo kè):指将圖案、文字等刻在木頭、石頭或金屬等上。
3. 刻印(kè yìn):指在印章上雕刻文字、圖案。
近義詞:
模拟(mó nǐ):指按照已有的模型或标準進行模仿、複制。
仿制(fǎng zhì):指按照已有的樣式或原理進行模仿、制作。
反義詞:
原創(yuán chuàng):指創作出全新的、獨特的作品,與模仿、複制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