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搏膺的意思、搏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搏膺的解釋

捶擊胸口。表示憤怒、不平或哀痛。《左傳·成公十年》:“ 晉侯 夢大厲,被髮及地,搏膺而踴曰:‘殺餘孫,不義。餘得請於帝矣。’” 明 王世貞 《說部·短長上》:“ 盧生 等将就坑,搏膺而歎曰:‘天乎!餘之無罪也。’” 清 侯方域 《吳伯裔伯胤傳》:“ 伯裔 婦 程氏 嘗使人僞為 裔胤 狀,立於父前,父輒以手摩之而喜,既乃審其妄,坐土坑上搏膺而呼曰:‘ 裔胤 皆何往乎?老人安歸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搏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于現代漢語口語,但在文學或曆史文本中可見。其核心含義為“捶擊胸膛”,通常用于表達極度悲憤、悔恨或痛心 的情緒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與基本釋義

    • 本義指拍打、擊打,如《說文解字》:“搏,索持也。”引申為徒手擊打的動作。
    • 例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搏膺而踴”,即捶胸頓足之意。
    • 指胸膛、胸口。《說文解字》:“膺,胸也。”
    • 例證:《楚辭·悲回風》“撫珮衽以案志兮,超惘惘而遂行”,王逸注:“撫,扪也;衽,衣襟;膺,胸也。”

組合釋義:

“搏膺”即以手捶胸,是古人宣洩激烈情感的肢體動作,常見于表達悲痛、憤懑或自責。


二、典籍用例與引申義

  1. 《左傳·成公十年》

    “晉侯夢大厲……搏膺而踴。”

    • 此描述晉景公因噩夢驚恐,捶胸跳躍,體現其極度恐懼與不安 。
  2. 王維《宋進馬哀詞》

    “搏膺兮拊心,極淚兮滔滔。”

    • 詩人以“搏膺”刻畫喪親之痛,強化哀傷情緒的具象化表達 。

引申内涵:

該詞承載的不僅是動作,更暗含精神層面的劇烈沖擊,如悔恨交加(如《聊齋志異·席方平》中“父冤未雪,搏膺哀號”)或義憤難平(如《後漢書》載李固“搏膺呼天”)。


三、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搏膺”為:“捶胸。表示憤怒、悲痛或悔恨。”

    例引《左傳·成公十年》:“搏膺而踴。”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強調其動作與情感的雙重性:“以手擊胸,形容情緒激憤或極度悲傷。”


四、現代使用與關聯詞


參考資料

  1. 《左傳·成公十年》,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王維《宋進馬哀詞》,《王右丞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6卷,第112頁。
  4.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78頁。

網絡擴展解釋

“搏膺”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發音與結構

    • 拼音:bó yīng(、)。
    • 字形結構:“搏”為左右結構,“膺”為半包圍結構(網頁)。
  2. 基本含義
    指用手捶擊胸口,多用于表達憤怒、哀痛、自責或不平的情緒(網頁、)。這一動作在古代文獻中常作為強烈情感的具象化表達。

  3. 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左傳·成公十年》:“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搏膺而踴曰:‘殺餘孫,不義。’”描述晉景公夢見厲鬼捶胸控訴的場景(網頁、)。
    • 明代王世貞《說部·短長上》中也有“搏膺而歎”的用法,體現悲憤之情。
  4. 使用場景

    • 文學表達:常見于古文或成語,如“搏膺長歎”。
    • 現代引申:可比喻内心極度懊悔或憤慨,但現代口語中較少直接使用(網頁)。
  5. 綜合釋義
    該詞融合了動作(捶胸)與情感(憤怒/哀痛),具有儀式性和象征性,多見于曆史、文學語境(網頁、)。

建議進一步查閱《左傳》或成語詞典(如網頁、)了解具體典故。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生硬套用。

别人正在浏覽...

筆記本電腦畢肖撥剔財位斥臣創垂出蒐打跌戴大帽子怠厭啖啜但願典沒飯囊酒甕風篁嶺風緖福事感附幹淨利索高制共德故官規報含含懷誠戛敔警所九房诳妄窺牆來早斂避邏杯漫與門目覓舉能能普化峭勁曲聖瑞霭薩滿教上衮勺子繩文神往沈香拐飾非養過水域酸款淘淘套用通賈脫懶衛生站黠胡小家相小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