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膺的意思、搏膺的詳細解釋
搏膺的解釋
捶擊胸口。表示憤怒、不平或哀痛。《左傳·成公十年》:“ 晉侯 夢大厲,被髮及地,搏膺而踴曰:‘殺餘孫,不義。餘得請於帝矣。’” 明 王世貞 《說部·短長上》:“ 盧生 等将就坑,搏膺而歎曰:‘天乎!餘之無罪也。’” 清 侯方域 《吳伯裔伯胤傳》:“ 伯裔 婦 程氏 嘗使人僞為 裔胤 狀,立於父前,父輒以手摩之而喜,既乃審其妄,坐土坑上搏膺而呼曰:‘ 裔胤 皆何往乎?老人安歸乎?’”
詞語分解
- 搏的解釋 搏 ó 對打:搏鬥。搏擊(奮力進擊)。搏戰。搏膺(捶胸,表示憤怒)。肉搏。拼搏。 跳動:搏動。脈搏。 捕捉:搏噬。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膺的解釋 膺 ī 胸:義憤填膺。 接受,承當:膺選(當選)。膺賞。膺受。榮膺。 讨伐,打擊:膺懲。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搏膺”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發音與結構
- 拼音:bó yīng(、)。
- 字形結構:“搏”為左右結構,“膺”為半包圍結構(網頁)。
-
基本含義
指用手捶擊胸口,多用于表達憤怒、哀痛、自責或不平的情緒(網頁、)。這一動作在古代文獻中常作為強烈情感的具象化表達。
-
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左傳·成公十年》:“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搏膺而踴曰:‘殺餘孫,不義。’”描述晉景公夢見厲鬼捶胸控訴的場景(網頁、)。
- 明代王世貞《說部·短長上》中也有“搏膺而歎”的用法,體現悲憤之情。
-
使用場景
- 文學表達:常見于古文或成語,如“搏膺長歎”。
- 現代引申:可比喻内心極度懊悔或憤慨,但現代口語中較少直接使用(網頁)。
-
綜合釋義
該詞融合了動作(捶胸)與情感(憤怒/哀痛),具有儀式性和象征性,多見于曆史、文學語境(網頁、)。
建議進一步查閱《左傳》或成語詞典(如網頁、)了解具體典故。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生硬套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搏膺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一個人拍胸又拍手,表示強烈悲痛、懊悔或者對自己的失誤感到非常内疚的樣子。下面是關于搏膺的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搏膺的部首是手部(扌)和肉部(⺼),它總共由15個筆畫組成。
來源:搏膺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高祖本紀》這本中國古代的史書中。
繁體字:搏膺的繁體字為搏應。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寫法中,搏膺的“膺”字可分為兩個部分,上面是“⺼”(肉部),下面是“冏”(兇部)。
例句:他在面對失敗時,搏膺感慨萬分。
組詞:搏膺無法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更多的詞彙。
近義詞:悔恨、内疚、痛心等。
反義詞:釋然、滿意、坦然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