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ther…(than)] 不如
與其固守,毋甯出擊
甯可,不如。毋,發語辭。《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毋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 杜預 注:“毋寧,寧也。” 清 恽敬 《上汪瑟庵侍郎書》:“與其過而近,毋寧過而遠;與其近而人知,毋寧遠而人不知:此居下之道也。” 馮德英 《苦菜花》第六章:“她甚至下意識地想,毋甯把這種不幸落到自己頭上好。”
“毋甯”是一個文言色彩較重的連詞,讀音為wú nìng,其核心含義是“甯可”“不如”,常用于比較兩種選擇時,表達對後者的傾向或決斷。
基本含義
表示兩相比較後,選擇後者,常與“與其”搭配使用,構成“與其…毋甯…” 的句式。例如:
字詞結構
使用場景
多用于表達強烈的主觀選擇或價值判斷,如:
同義詞與變體
在古籍中常寫作“無甯”(如《左傳》),現代漢語中多用“毋甯”。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等文獻。
《毋甯》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堅決不願意或決不肯的意思。它常用于表達堅定的态度和決心。
《毋甯》包含了兩個部首,分别是毛和力。其中,毛是一個獨體部首,表示與毛發有關的意思;力是一個偏旁部首,代表力量和能力。它的總筆畫數為11。
《毋甯》最早出現在《詩經·豳風·毋甯之從缗》一篇中,寫作“無名之人,于以慢于毋甯。”意為無名之人,拖延的程度竟然比不願屈從的朝廷将領還要嚴重。後來,這個詞被廣泛使用,成為漢語中的常用詞彙。
《毋甯》的繁體字形為「毋寧」,與簡體字形相比,增加了「寧」字的「宀」偏旁,表示與安甯、庇護等有關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毋甯》的确切寫法并沒有固定的規範。不同的古籍和碑刻中,可能存在一些細微的變體。然而,總體上來說,其基本形狀和現代寫法相似,即「毋」位于上方,「甯」位于下方。
1. 我毋甯死也不會屈服于壓力。
2. 他毋甯離職也不願意屈從于公司的不合理要求。
3. 隻要我還有一口氣,我毋甯滅亡也不會向敵人投降。
毋甯心悔、毋甯之志、毋甯之行、毋甯之旅、毋甯可否、毋甯強運等。
甯可、甯願、甯肯。
甯肯、甯願、情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