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以身为表率而正之。《书·仲虺之诰》:“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纘禹旧服。” 孔 传:“言天举王勇智,应为民主,仪表天下,法正万国。”《明史·解学龙传》:“ 纪 ( 王纪 )亮节弘猷,召置廊庙,必能表正百僚,裁决大务。”
(2).指宰辅。 唐 元稹 《授韩皋尚书左僕射制》:“况朝廷之大,得不以耆年重望居表正之地,以仪刑百辟乎?”
"表正"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分别源于其核心字义“表”的不同引申方向,具体解释如下:
一、作为表率以匡正他人(动词性短语) 此义项由“表”的“榜样、准则”义(如“表率”)与“正”的“使端正、规范”义组合而成。指通过自身树立榜样或规范,来引导、匡正他人或群体的行为风气。
《汉书·礼乐志》:“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说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以通为奉常,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至孝文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则坏。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乃草具其仪,天子说焉。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故其议遂寝。至孝武即位,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仲舒对策言:‘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是时,上方征讨四夷,锐志武功,不暇留意礼文之事。至宣帝时,琅邪王吉为谏大夫,又上疏言:‘欲治之主不世出……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以意穿凿,各取一切……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诈伪萌生,刑罚无极……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上不纳其言。吉遂谢病归。至成帝时,刘向复言:‘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让之容,以风化天下……’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议,会向病卒。大司空何武奏请立辟雍。营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谥。及王莽为宰衡,欲耀众庶,遂兴辟雍。” 此段虽未直接出现“表正”,但贾谊、董仲舒、王吉、刘向等人所倡导的制礼作乐、兴学立教,其核心目的正是通过确立制度典范(“表”)来匡正社会风气(“正”),体现了“表正”的精神内涵(参考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
二、指圭表(古代天文仪器)的垂直主杆(名词)
此义项源于“表”特指古代测量日影长度的仪器“圭表”中的垂直标杆(与水平放置的“圭”相配合),其“正”强调其必须严格垂直于地面,以保证测量日影长度的准确性。
《周髀算经》(卷上):“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句也。” 赵爽注:“正晷者,日中之时节也。节,谓表端也。” 这里“表端”即圭表之标杆的顶端,其垂直(“正”)是测量基础。《宋史·天文志》对圭表的结构和“表正”的要求有更详细记载:“圭表…表长八尺…圭…表以石为之…圭面四周为水渠…所以取平也…表端为二龙擎跗…所以取直也。” 明确指出通过水渠取平和特殊构造(如二龙擎跗)来确保表身的垂直(正)(参考来源:《中国天文学史大系·天文仪器卷》,科学出版社;《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总结
“表正”的核心含义围绕“表”的“标准/标杆”本义展开:
两义项均体现了“表”作为“标准”和“正”作为“使之正确/端正”的结合,共同指向建立或维持某种规范性与准确性。
“表正”一词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综合解析:
以身为表率而正之
指通过自身行为树立榜样,起到纠正或引导他人的作用。如《尚书·仲虺之诰》提到“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意为君王以德行示范天下,使万国效法。这一含义强调道德或行为的规范性。
指宰辅(古代官职)
在历史文献中,“表正”也用于代指辅佐君主的高官,如《明史·解学龙传》中“表正百僚”即形容宰辅在百官中的核心地位。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独立使用,多出现在古籍引用或历史讨论中,例如:
提示:如需具体例句或更深入的历史语境分析,可参考《尚书》《明史》等文献。
阿舅迸脱辨雨彩牃侧妃长街蟾桂抄身齿位大出进玳瑁班惰懒风湖子凤楼手凤舆附送公告还辟恒星光谱型核子黄散嘑尔蠒栗轿夫解辫金戺举父浚发沮慑坤角儿柳眉剔竖马皋鱼盲风名倡明转木罂缻蹑虚逆见扑剪敲敲打打青乌垄容贳乳人杉板子勝談豕突试习淑淑松籁恬而调济推列頽萎吞齧味口为数霞袂显地衔凄邪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