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葫蘆藓的意思、葫蘆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葫蘆藓的解釋

藓綱,葫蘆藓科。植株矮小,莖直立而分枝,其上密生綠色小葉,基部有絲狀假根。雌雄同株。生長在潮濕、背陰的路邊、宅旁、林邊的泥土上。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葫蘆藓是苔藓植物門葫蘆藓科的代表性植物,其名稱來源于孢蒴形似葫蘆。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特征

  1. 形态結構
    植株矮小(1-3厘米),呈淡綠色,莖直立且分枝,葉簇生于莖頂,呈舌形或卵形,僅由單層細胞構成。無真正根系,僅有絲狀假根用于固定。

  2. 繁殖特點
    雌雄同株異苞,雄苞頂生呈花蕾狀,雌苞生于側枝;孢蒴梨形,具長喙,成熟後釋放孢子繁殖。

二、生長環境

多分布于陰濕且富含有機質的土壤環境,如林緣、牆邊、火燒迹地等,喜氮肥。全球廣泛分布,我國新疆、浙江、雲南等地均有記錄。

三、功能價值

  1. 生态指示作用
    因葉片單層細胞結構易受污染物侵入,常作為監測大氣污染的指示植物。
  2. 藥用價值
    全草可入藥,具祛風除濕、止血止痛功效,主治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注:藥用相關描述源自低權威性網頁,建議進一步驗證)。

四、分類地位

拉丁學名 Funaria hygrometrica,别稱“石松毛”,是苔藓植物中結構較簡單的類群,無維管組織。

如需更全面的學術定義,可參考《中國植物志》或葫蘆藓科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葫蘆藓》的意思

《葫蘆藓》這個詞在漢語中意味着一種長滿藓苔的葫蘆。葫蘆是一種常見的植物,藓則是一種低等植物,常常會在濕潤的環境下生長。因此,葫蘆藓指的是葫蘆表面覆蓋着藓苔。

拆分部首和筆畫

《葫蘆藓》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首,分别是艹、豆、艸。它的總筆畫數為23畫。

來源和繁體字

《葫蘆藓》這個詞的來源是古代漢字的用法和演變。在古代漢字中,有很多描述植物形态特征的詞。而葫蘆藓本身也是一種常見的自然景觀。繁體字是「葫蘆蘚」,與簡體字的拼寫略有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寫葫蘆藓時是左右結構,豆字放在中間,而左右兩側則是艹字。整個詞的形狀像是一個葫蘆的樣子,形象生動。

例句

1. 現在的葫蘆上長滿了藓苔,看起來很有古樸的味道。

2. 在潮濕的地方,葫蘆藓總是能夠長得茂盛。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葫蘆、長滿、藓苔

近義詞:苔藓、地衣

反義詞:光滑、幹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