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慄慄的意思、慄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慄慄的解釋

1.畏懼貌。《書·湯诰》:“慄慄危懼,若将隕於深淵。”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可不戰戰以待旦乎,可不慄慄而慮危乎?”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二:“是時,每舉人一名,命護軍二員,持刀夾兩旁,與試者鹹慄慄危懼。”

2.寒顫貌。 宋 王禹偁 《和馮中允爐邊偶作》:“春日雨絲暖融融,人日雪花寒慄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慄慄是一個漢語形容詞,主要用于形容因寒冷、恐懼或緊張而引起的身體顫抖狀态。其核心含義圍繞“發抖、戰栗”展開,具體釋義如下:

  1. 形容寒冷發抖的樣子:

    這是“慄慄”最原始的含義,指因氣溫極低而感到寒冷,身體不由自主地哆嗦、發抖。《漢語大詞典》明确将其釋義為“畏懼戰栗貌”,其中就包含因寒冷而産生的生理反應。例如形容人在嚴寒中“凍得慄慄發抖”。

  2. 形容恐懼戰栗的樣子:

    這是“慄慄”更常用和核心的引申義,指因極度害怕、恐慌或緊張而導緻的身體顫抖。《現代漢語詞典》将其解釋為“形容害怕得發抖”。這種恐懼感可能源于具體的威脅、内心的不安或巨大的壓力。例如“他聽到這個消息,不禁慄慄危懼”。

  3. 形容敬畏、謹慎的樣子:

    在古漢語或特定語境中,“慄慄”有時可引申為因敬畏而産生的謹慎、戒懼狀态。例如《尚書·湯诰》中的“慄慄危懼”,不僅指恐懼,也包含一種面對重要責任或神聖事物時的敬畏和小心謹慎的态度。

古籍例證:

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慄慄”主要保留其“因恐懼而發抖”的含義,常用于書面語或較為正式的語境中,如“不寒而慄”、“慄慄危懼”等成語或表達。其形容寒冷發抖的用法在現代相對較少見,多被“瑟瑟發抖”、“凍得發抖”等更口語化的表達替代。

“慄慄”的核心意義是身體因寒冷、恐懼或極度緊張而無法控制地顫抖。它既描繪了外在的生理反應(寒冷發抖),也深刻表達了内在的心理狀态(恐懼戰栗、敬畏謹慎)。其使用帶有一定的書面語色彩和形象性。

網絡擴展解釋

“慄慄”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其解釋綜合了多個權威來源():

  1. 畏懼、驚恐的樣子
    源自《尚書·湯诰》中“慄慄危懼,若将隕于深淵”,形容因恐懼而戰戰兢兢的狀态。例如清代文獻《郎潛紀聞》描述科舉考生“慄慄危懼”,生動體現了緊張不安的心理。

  2. 寒冷發抖的樣子
    宋代王禹偁詩句“人日雪花寒慄慄”中,用“慄慄”描摹因寒冷而顫抖的體感,屬于通感修辭的典型用法。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用例或語義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哀結闆澀焙治奔轶表用蒼忙廠址朝緯穿耳大着得意洋洋典成雕彩東臯子短打扮斷句惇樸飛魄管拘歸順晷曜漢鼎黑鼠化為烏有回升鹣钗降升監喪建築學椒房雞蛋青劫國驚嘬嘬迥語刊剝扣弦垮台朗鏡攔河壩爛目倰儯骊龍珠令母流湎氣氛栖神趨炎附熱神藏生疾室不崇壇十寒一暴蜀祿戍屋聳肩曲背談空說有畏俯汙墁顯老息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