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畏懼貌。《書·湯诰》:“慄慄危懼,若将隕於深淵。”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可不戰戰以待旦乎,可不慄慄而慮危乎?”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二:“是時,每舉人一名,命護軍二員,持刀夾兩旁,與試者鹹慄慄危懼。”
2.寒顫貌。 宋 王禹偁 《和馮中允爐邊偶作》:“春日雨絲暖融融,人日雪花寒慄慄。”
“慄慄”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其解釋綜合了多個權威來源():
畏懼、驚恐的樣子
源自《尚書·湯诰》中“慄慄危懼,若将隕于深淵”,形容因恐懼而戰戰兢兢的狀态。例如清代文獻《郎潛紀聞》描述科舉考生“慄慄危懼”,生動體現了緊張不安的心理。
寒冷發抖的樣子
宋代王禹偁詩句“人日雪花寒慄慄”中,用“慄慄”描摹因寒冷而顫抖的體感,屬于通感修辭的典型用法。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用例或語義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慄慄》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害怕、恐懼的心理狀态或感覺。拆分部首為心(xīn)和束(shù),分别代表心靈和束縛。它的筆畫數為13畫。
《慄慄》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形容人的憂慮和膽怯的狀态。後來逐漸演變為指人害怕、恐懼等心理狀态。在古代,人們常用這個詞來形容面對災難、困難或神秘事物時的心理反應。
在繁體字中,《慄慄》分别為顱顱。繁體字常見于中華文化圈的台灣、香港等地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慄慄》可以寫作戾戾,表示同樣的意思。古時人們通常通過這些字形來表達詞意。
1. 他聽到幾聲奇怪的聲音,不禁感到慄慄瑟瑟。
2. 面對陌生的環境,她感到一陣慄慄的恐懼。
慄情:形容極為恐懼的心理狀态。
慄栗:形容因恐懼或寒冷而發抖。
慄然:形容因害怕或震驚而發生的變化或動作。
害怕、恐懼、驚恐、戰戰兢兢、心驚肉跳。
勇敢、大膽、無畏、冷靜、泰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