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擊碎唾壺 ”。
“擊唾壺”是“擊碎唾壺”的簡稱,出自《晉書·王敦傳》中的典故,通常用于形容對文學作品的強烈贊賞或抒發壯志豪情。以下是詳細解析:
晉朝大将軍王敦酒後常吟詠曹操詩句“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并以如意敲擊唾壺(古代痰盂)打節拍,導緻壺口盡缺。這一行為被提煉為成語,原指對詩文的極度欣賞,後也用于表達豪情壯志或心中不平。
需注意,“擊唾壺”在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多以“擊碎唾壺”或“唾壺擊碎”形式出現,常見于文學評論或曆史典故引用。更多用例可參考來源網頁。
《擊唾壺》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通過擊打唾壺來表示抗議或不滿。它由三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為⺶(丸)和口,它們分别屬于彎曲部首和口字旁部首。拆分筆畫為7畫。
《擊唾壺》這個詞源于古代官員在聽講或會議期間使用的唾壺。唾壺是一種用來裝唾液的容器,它在會議期間通常放置在台上供官員使用。如果有人對所聽内容感到不滿或抗議,他們就會用手拍擊唾壺發出聲音,以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
《擊唾壺》(注:擊為“擊”的繁體字)
古時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聲旁的部分為“虍”,形旁的部分為“丟”。
他在會議上擊唾壺,表達了對政策的不滿。
擊沙壺、擊鼓鳴金、擊石成火
敲打唾壺、拍打唾壺
滿意地聽講、默默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