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教的意思、三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教的解釋

(1). 漢 儒謂 夏 尚忠, 殷 尚敬, 周 尚文,稱為“三教”。 漢 班固 《白6*虎通·三教》:“王者設三教者何…… 夏 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 殷 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 周 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

(2).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藝、合稱“三德”。 漢 徐幹 《中論·治學》:“先王立教官,掌教國子。教以六德,曰智、仁、聖、義、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藝,曰禮、樂、射、禦、書、數。三教備,而人道畢矣。”

(3).佛教傳入我國後,稱儒、道、釋為“三教”。《北史·周本紀下》:“十二月癸巳,集羣官及沙門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後。” 唐 牛肅 《牛應貞》:“學窮三教,博涉多能。” 明 陶宗儀 《辍耕錄·三教》:“上問曰:‘三教何者為貴?’對曰:‘釋如黃金,道如白璧,儒如五穀。’上曰:‘若然,則儒賤邪?’對曰:‘黃金白璧,無亦何妨;五穀於世,豈可一日闕哉!’” 魯迅 《華蓋集·補白二》:“佛教初來時便大受排斥,一到理學先生談禅,和尚做詩的時候,‘三教同源’的機運就成熟了。”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教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三教”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語境中有不同含義,以下是其主要解釋:

一、核心含義:儒、釋、道三教

自魏晉以來,“三教”通常指儒家、佛教(釋教)、道教三種思想體系或宗教流派。這是最廣泛認可的定義。

  1. 儒家

    • 以孔子、孟子思想為核心,強調“仁、義、禮、智、信”等倫理道德。
    • 漢代被宗教化,成為官方推崇的教化體系,注重禮樂制度與社會秩序。
  2. 佛教(釋教)

    • 起源于印度,東漢傳入中國後本土化,主張因果輪回、慈悲為懷,追求解脫生死。
  3. 道教

    • 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注重煉丹養生、順應自然,追求長生與得道成仙。

二、其他曆史含義

  1. 東漢時期的儒家教化内容

    • 指儒家教育的三個方面:六德(智、仁、聖、義、中、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禦、書、數)。
  2. 三教合一與道教分支

    • 宋元明時期出現“三教合一”思潮,道教内部衍生出“闡教”“截教”“西方教”等虛構教派(多見于文學作品如《封神演義》)。
  3. 早期曆史含義

    • 漢代曾将夏、商、周三代的核心教化精神概括為“三教”: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

三、現代誤用與特殊語境

“三教”通常指儒、釋、道,三者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并在曆史中相互融合。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教的意思

《三教》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儒教、佛教和道教三種主要宗教。它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三種主要的宗教信仰。

部首和筆畫

《三教》的部首是“士”字部,它在漢字中屬于常用的部首之一。它的總筆畫數為7。

來源和繁體

《三教》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其中,“三”表示數量上的“三個”,教則表示宗教信仰。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都是“三教”。繁體字主要在台灣、香港等地方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但《三教》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都是由兩個字組成。

例句

1.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三教協調共存。

2. 他對三教的了解非常深入。

組詞

三教九流、三教九流全、三教九流全書、三教九流論、三教第一流、三教地獄、三教天堂、三教五經、三教十三宗、三教傳教士

近義詞

三宗教、三教主義、三大宗教

反義詞

無教、非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