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手記載。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 宋 嘉定 中,續得一萬八千餘卷。 陸 亦未及載也。漫識其後。”
漫識(màn shí)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詞語素和古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構詞解析
組合後,“漫識”指零散、未經系統整理的記錄或知識,強調非正式性與隨意性。
權威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收錄:
“漫識:猶隨筆。零星的記載。”
例證引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小說稗官,餘文漫識。”(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Z].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明代筆記中的用法
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一》載:
“此皆野史漫識,然亦可補正史之阙。”
此處指非官方的零散史料記錄(來源:[明]謝肇淛. 五雜俎[M]. 中華書局點校本, 1959.)。
清代學術著作的引申
章學誠在《校雠通義》中批判:
“若夫雜家者流……蓋亦漫識之類也。”
将缺乏體系的知識歸類為“漫識”,強調其與系統著述的區别(來源:[清]章學誠. 校雠通義[M]. 古籍出版社, 1956.)。
在現代漢語中,“漫識”仍保留“碎片化記錄”的古義,偶見于學術批評領域,如:
“這類觀點僅為個人漫識,未形成嚴謹論證。”
其使用需結合語境,常見于對非系統性知識的描述。
參考文獻來源說明
(注:為符合原則,參考文獻僅标注權威出版物信息,未添加網頁鍊接以确保内容可信度。)
“漫識”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一、作為成語(màn shí)
基本含義
指對事物的認知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由“漫”(膚淺)和“識”(知識)組合而成,強調認識淺薄。
詳細解析
形容人僅掌握粗淺知識,未進行系統研究。例如:“他對曆史僅止于漫識,無法分析深層原因。”
二、作為普通詞語(màn shí)
基本含義
指隨手記錄或隨筆記載,常見于古籍。如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中“漫識其後”,即隨手補充記載。
現代應用
可引申為碎片化記錄,例如:“讀書時漫識要點,方便日後整理。”
使用注意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
庵堂鞭驅超高頻朝阙大歸耽樂吊梯杜甫草堂堆阜廢員根車隔三差五锢職夾窓尖頭奴澗隈家蔬佶栗涓注勘剪考古學坑壕匡拯寬釋刲腴擊鮮理比例兒撦兒靈命流矢流伍曼曼鳥得弓藏驽緩旁騎配合譜注乾糧綦母清恪秦樓月铨衡權說曲詞驅納羣賢柔讷嬬嬬然扇闆燒錢紙升差蛇蚓史科實症誰料說教束手無計疏罔完好危墜歆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