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遟數”。遲速;緩慢與快速。《禮記·曾子問》:“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遲數,則豈如行哉?” 陳澔 集說:“數音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遲數有命兮,惡識其時?” 宋 王安石 《<周禮義>序》:“惟道之在政事,其貴賤有位,其先後有序,其多寡有數,其遟數有時。” 明 馮夢龍 《人6*獸關·二醫鬧病》:“那曉望聞問切,佐使君臣遲數!”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遲數漢語 快速查詢。
“遲數”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í shù,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遲數”指遲速,即緩慢與快速 的對比,常用于描述事物變化或動作的快慢節奏。該詞在古漢語中使用較多,現代漢語中較為少見。
經典文獻中的用例
詩詞中的表現
宋代張弋《移菊》中“稍覺微根損,須遲數日開”,描述菊花開放時間的延遲;劉辰翁《最高樓》中“更催催,遲數日,是春生”,則通過“遲數”表現對春日到來的期待。
現代漢語中,“遲數”多用于特定語境或文學創作,如描述時間調整(如“推遲數月”)或節奏變化。日常口語中更常用“快慢”“速度”等詞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禮記》《史記》等古籍,或查閱包含古典詩詞用例的文獻。
遲數是一個漢字詞語,簡單解釋為時間拖延或晚點數數。它由“遲”和“數”兩個字組成。
遲數的部首是辶(辵),它位于漢字的左側。遲數共有12個筆畫,其中“遲”字包含7個筆畫,“數”字包含5個筆畫。
遲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數學算術。它在古代用于表示時間的延後或晚點數數的情況。
遲數的繁體字為「遲數」。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古時候的遲數字形寫作「遲數」,字的結構稍微有些差異。
1. 我今天遲數了,錯過了早上的公交車。
2. 他遲數了十分鐘,遲到了公司。
遲數鴉雀無聲 遲數猶豫不決 遲數停滞不前 遲數失信 遲數推诿 遲數磨蹭
拖延、耽擱、延遲
及時、迅速、準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