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藿的意思、豆藿的詳細解釋
豆藿的解釋
豆葉。亦泛指野蔬。 清 唐甄 《潛書·明鑒》:“茅舍無恙,然後寳位可居;簔笠無失,然後衮冕可服;豆藿無缺,然後天祿可享。”
詞語分解
- 豆的解釋 豆 ò 雙子葉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樹”、“黃豆”、“綠豆”、“紅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統稱豆類植物,亦指這些植物的種子:豆科。豆子。豆莢(豆角兒)。豆漿。豆綠。
- 藿的解釋 藿 ò 〔藿香〕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心髒形,花藍紫色,瘦果倒卵性。莖葉香氣很濃,可入藥。 豆類植物的葉子:藿食(指粗劣的食物)。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豆藿是漢語中一個古雅的複合詞,由“豆”與“藿”二字組合而成,特指豆類植物的葉子,亦可引申為粗劣的食物或貧者的飲食。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演變及文化内涵角度詳細解析:
一、單字釋義
-
豆(dòu)
- 本義:古代食器,形似高足盤,用于盛放肉食。後引申為豆類植物的總稱。《說文解字》釋:“豆,古食肉器也。”
- 植物義:指豆科作物,如大豆、豌豆等。《廣雅·釋草》:“大豆,菽也;小豆,荅也。”
-
藿(huò)
- 本義:豆類植物的葉子。《說文解字》注:“藿,尗之少也”,段玉裁疏:“謂豆之嫩葉可食者。”
- 引申義:因豆葉為古代貧民主要食物,故代指粗食。如《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食我場藿”即用此意。
二、複合詞“豆藿”的涵義
-
字面指代:
泛指豆類作物的莖葉,尤以大豆葉為典型。古人常以豆葉為蔬食或牲畜飼料,如《齊民要術》載“豆藿可作羹,亦可飼畜”。
-
文化象征:
- 貧儉生活的象征:豆葉因易得且價廉,成為庶民常見食材,故以“豆藿”喻清貧。如《後漢書》稱隱士“食豆藿而甘之”,形容安貧樂道。
- 與“肉食”對舉:古代貴族稱“肉食者”,平民則稱“藿食者”,凸顯階級差異。《鹽鐵論》雲:“匹夫藿食,卿大夫肉食。”
三、文獻用例與演變
- 先秦典籍:
《戰國策·韓策》載“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反映豆葉為底層主食。
- 詩詞意象:
陸遊《秋懷》詩“豆藿偏甘野蕨羹”,以“豆藿”寄托田園之趣與淡泊之志。
- 農書記載:
《王祯農書》詳述豆藿作綠肥之法:“豆藿腐土,其力倍于糞壤。”
四、現代語義與使用
現代漢語中,“豆藿”一詞已罕用于日常,多見于古典文獻研究或成語典故(如“藿食布衣”)。其植物學意義被“豆葉”“豆苗”等白話詞彙取代,而文化内涵則保留在“箪食瓢飲”“粗茶淡飯”等成語中。
參考文獻來源
- 漢典《說文解字》釋義(www.zdic.net)
- 《廣雅疏證》中華書局點校本
- 《詩經譯注》程俊英注本
- 《齊民要術校釋》缪啟愉校注
- 《後漢書·逸民列傳》
- 《鹽鐵論·散不足篇》
- 《戰國策箋證》範祥雍箋證
- 《陸遊全集校注》錢仲聯校注
- 《王祯農書》農業出版社影印本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豆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 本義:指豆類植物的葉子,如黃豆、綠豆等的葉片。
- 引申義:泛指野菜或粗劣的蔬菜,常用于形容簡樸的飲食。
二、出處與用法
- 古代文獻:清代唐甄《潛書·明鑒》中提到“豆藿無缺,然後天祿可享”,強調物質基礎的重要性。
- 古詩文例句:
- 宋代陳東詩句“豆藿連阡稻麥無”,描繪田間豆葉繁茂的景象。
- 明代王衡詩雲“每見肉食人,豆藿亦甘得”,反映野菜在飲食中的樸素價值。
三、其他相關
- 構詞特點:由“豆”(豆類植物)和“藿”(豆葉)組合而成,屬于偏正結構。
- 文化意義:常與“茅舍”“簔笠”等意象并提,象征清貧而自足的生活狀态。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飲食文化或具體詩文背景,可參考《潛書》或宋代詩詞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唵噆避實就虛踩緝超迹逴覆催乳嶞嶞多景樓二缶鐘惑二三子房基燔石赙诔高制鞏穴歸附海客海内外宏博穢身健劍進師困蒙困勉下學冷露廪收龍蟄亂歲梅花參門臉閩川男相内睦逆接胚料骈軌批娅娜千尋漆瘡啟奠清雄觑探傷負伸開沈鱗審美觀深情厚意折錢四絶碑隨珠荊玉探虎口髫冠同來育痛殺殺污僞小東西枭俊禽敵小時候消停襲凡蹈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