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棄信的意思、棄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棄信的解釋

失信;違背信義。《左傳·成公六年》:“ 説 欲襲 衛 …… 伯宗 曰:‘不可。 衛 唯信 晉 ,故師在其郊而不設備,若襲之,是棄信也。’”《史記·刺客列傳》:“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 宋 葉適 《華文閣待制知廬州錢公墓志銘》:“賊雖蟻聚,而棄信殘酷,驅脅遠來,下莫順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棄信(qì xìn)指背棄信用或承諾,即不履行諾言、違背道義的行為。該詞源于古代漢語,強調道德層面的失信,常見于曆史文獻與經典著作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棄(qì)

    本義為抛棄、舍棄,如《說文解字》釋:“棄,捐也。”引申為放棄、背離。

  2. 信(xìn)

    指信用、誠信,《說文解字》注:“信,誠也。”代表言行一緻、遵守諾言。

組合義:抛棄信用,即違背約定或道義。


二、典籍例證

  1. 《左傳·僖公十四年》

    “棄信背鄰,患孰恤之?”

    描述晉國背棄援助秦國的承諾,強調失信會招緻災禍 。

  2. 《北史·周本紀》

    “棄信忘義,叛惠怒鄰。”

    批判統治者失信導緻政治孤立 。


三、權威詞典釋義


四、現代引申與用法

現代語境中,“棄信”仍指失信行為,但更常用“背信棄義”強化貶義色彩,例如:

“企業若棄信于客戶,終将失去市場。”


結語

“棄信”承載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誠信的重視,其釋義與例證均彰顯失信行為的道德批判性。需注意,該詞屬書面語,日常口語中多用“失信”“違約”等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棄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失信、違背信義,多用于描述背棄承諾或道義的行為。以下從詞義、出處、用法等角度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二、出處與典籍引用

三、擴展與相關成語

四、用法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左傳》《史記》等文獻,或查閱相關曆史詞彙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皚白黯晦消沉伯都博投慘急漕平垂憲矗立翠黛殚蹙頂針抵刑厄難發決方概芳潤反路伏室覆閲鍋莊寒耕暑耘洪湖會逢其適胡桐淚畿丞計口九序開精鲙手遼逈铓刃毛頭小子難着莫泙派錢三強乾曜青枝綠葉騎牛覓牛曲為之防砂袋商界商餘山山水水慎産盛贊沈細衰相黍飯肆姐私忌日肅香貪狼風停陰潙叟違指相交閑言消聲匿影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