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廊下食的意思、廊下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廊下食的解釋

即廊餐。 宋 王溥 《唐會要·廊下食》:“ 貞觀 四年十二月詔,所司于外廊置食一頓。” 宋 王溥 《唐會要·廊下食》:“ 貞元 二年九月,舉故事,置武班朝參,其廊下食等,亦宜加給。”參見“ 廊餐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廊下食,又稱“廊餐”,是中國古代(尤以唐代為盛)宮廷賜食制度的一種,指官員在朝會或值班時,由朝廷在宮殿廊庑之下統一賜予的工作餐食。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1. “廊下”指地點:

    特指皇宮内殿宇外的走廊、廊庑之下。唐代通常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主要朝會宮殿的東西廊庑設席供餐。官員按品級高低,在廊下或廊外就食,體現了嚴格的等級秩序。

  2. “食”指内容與性質:

    是由光祿寺(唐代負責膳食的機構)統一備辦、皇帝賜予的餐食。食物内容相對簡單,多為餅餌、羹湯、蔬果等,屬于公務工作餐性質,旨在解決官員因長時間朝會或值班而無法歸家用餐的問題。此制度既體現皇恩,也具實際功用。

  3. 制度功能與演變:

    廊下食是唐代朝會禮儀與官僚福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固定于朔望朝參(初一、十五的大朝會)後舉行,後擴展至常朝及官員值夜時。此制始于唐太宗時期,盛于唐中後期,并被宋代部分繼承(稱為“廊餐”),後逐漸簡化或融入其他賜食形式。其運作有嚴格流程,包括備食、設席、就位、賜食、謝恩等環節。

權威參考來源:

  1. 《唐六典》:唐代行政法典,卷四“尚書禮部”及卷十五“光祿寺”部分,記載了光祿寺負責“朝會、燕飨”及“供百官廊下食”的職責與流程。此為制度源頭記載。

    (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唐六典》或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唐六典》卷四相關條目)

  2. 《新唐書·百官志》:卷四十八“光祿寺”條明确記載:“朝會宴飨,則供其酒膳……百官廊下食,亦供焉。”清晰說明了光祿寺的供膳職責涵蓋廊下食。

    (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新唐書》或國學導航《新唐書·百官志》

  3. 《文昌雜錄》(宋·龐元英):卷六記載:“唐制,朔望日賜百官廊下食…自貞觀中始。”提供了制度起始時間(唐太宗貞觀年間)及在朔望日舉行的信息,并描述了宋代沿用情況。

    (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文昌雜錄》或古籍線上《文昌雜錄》卷六

  4. 《南部新書》(宋·錢易):乙卷記載:“廊下餐…常參官每日朝退賜食,謂之‘廊餐’。”提供了“廊餐”這一别稱及常參官每日退朝後賜食的細節,說明其應用範圍擴大。

    (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南部新書》或漢典古籍《南部新書》乙卷

“廊下食”是唐代确立的、在宮殿廊庑下賜予官員的公務工作餐制度,是宮廷禮儀與官僚體系運作的具體體現,具有特定的地點、内容、功能和曆史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廊下食”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曆史制度含義(主要解釋)

  1. 起源與定義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制度,指官員在朝參後于宮殿廊下集體用餐的慣例。據《唐會要》記載,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下诏在外廊設食,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年)進一步規範武官朝參時的廊下食供給。

  2. 功能與演變
    廊下食是朝廷為官員提供的膳食,屬于禮儀性安排,體現皇恩。宋代王溥在文獻中多次提及這一制度,并稱其為“廊餐”。


二、引申含義(次要解釋)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引申為“在走廊上吃飯,形容不守規矩、不講衛生”,可能源于對字面意義的誤解或語義演變。但這一用法缺乏明确曆史文獻支持,更多屬于民間或現代語境下的衍生義。



“廊下食”原指唐代官員在廊下用餐的官方制度,後可能被借用為貶義表達。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唐會要》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哀窮悼屈斒斓攙兌長條子摻假禅思徹貧傳送帶倅長待援殚褚蕩飏惡語仿刻佛口蛇心高趣閣本恭恭敬敬鬼判孤衾悔謝戶郎豁啷啷兼馬計谟金闆懇禱老婢黎赤律人賣青女腳請佃輕浮親仁善鄰窮壯企求器望氣重覰步稔成若酒三階森霄釋绂手巾把書策私竊隨興團轉土芥托巧枉曲直湊亡羊之歎五花度牒武試瞎摸合眼顯說卸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