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離褷 ”。亦作“ 離蓰 ”。亦作“ 離纚 ”。亦作“ 離縰 ”。1.濡濕貌。《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六·白頭吟一》:“竹竿何嫋嫋,魚尾何離簁。”一本作“ 簁簁 ”。 唐 韓愈 孟郊 《秋雨聯句》:“毛羽皆遭凍,離簁不能劌。” 錢仲聯 集釋:“ 祝 本、 魏 本作‘籬簁’。《舉正》本作‘離簁’。《考異》本、 廖 本、 王 本作‘離蓰’。” 明 何景明 《觀春雪》詩:“旖旎結華纓,離縰飄素帶。”
(2).毛羽始生貌。《文選·嵇康<琴賦>》:“紛文斐尾,慊縿離纚。” 李善 注:“慊縿離纚,羽毛貌。”《文選·木華<海賦>》:“鳧雛離褷,鶴子淋滲。” 張銑 注:“離褷、淋滲,毛羽初生貌。” 唐 李白 《雉朝飛》詩:“錦衣綺翼何離褷,犢牧採薪感之悲。”
(3).濃密貌。 明 宋濂 《重榮桂記》:“門墉之内,桂樹一章,扶疏而離褷,晝日成陰。” 清 王夫之 《九昭》:“左葳蕤之翠羽兮,右離褷之星施。”
“離簁”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偶有出現。綜合解釋如下: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樂府詩集》《文選》等文獻原文。
離簁(lí sh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為離散、分散、分開。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從一起分開或散開,不再聚集在一起。
離簁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禸(róu)和竹(zhú)。它共有17個筆畫。
離簁一詞的來源并沒有明确的記載,但根據字形可以推測,離簁的含義與簁有關。簁是古代的一種用來除去谷殼的工具,用來将谷物的殼與谷粒分離。離簁可以解釋為将簁進行分散和離開。
在繁體中,離簁的形态保持不變。
在古代,離簁有時會以不同的形态出現。例如在《說文解字》中,離簁的形态為禸竹(離),丨(簁)。古時的字形多種多樣,隨着時間的流變,離簁的形态逐漸穩定下來。
1. 他們經曆了許多困難後,最終離簁開,各自追尋自己的夢想。
2. 春節假期結束後,人們紛紛回到工作和學習的崗位,家庭成員再次離簁散去。
3. 他們關系一度很親密,但由于意見不合,最終不得不離簁。
組詞:離散、簁分、分開。
近義詞:分散、散開、瓦解、分離。
反義詞:聚合、團結、結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