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手舉起鼎而折斷膝蓋骨。《史記·秦本紀》:“ 武王 有力,好戲。力士 任鄙 、 烏獲 、 孟説 皆至大官。王與 孟説 舉鼎,絕臏。” 張守節 正義:“絶,斷也。臏,脛骨也。”後以喻力小不勝重任。 清 錢謙益 《答山陰徐伯調書》:“乃欲上下馳騁,追扳古人於行墨之間,斯足下所雲舉鼎絶臏者乎?” 林纾 《桐城派古文說》:“若 譚友夏 者,則千力萬氣,無所不學,而往往舉鼎絶臏。”亦作“ 舉鼎絶脰 ”。 梁啟超 《中國國債史》:“今日我輩對於此國債問題當何如?将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負擔,莫敢辭乎?舉鼎絶脰之患,恐遂不免也。”
“舉鼎絕膑”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出自《史記·秦本紀》:“王與孟說舉鼎,絕膑。”
該成語通過曆史典故生動诠釋了“自不量力”的後果,常用于文學或口語中強調能力與責任的匹配性。
《舉鼎絕膑》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舉起鼎盛滿,腰身自然細薄。這個成語有兩個部分組成:舉鼎(前半部分)和絕膑(後半部分)。
《舉鼎絕膑》中的《舉》部分的部首是一,有三畫;《鼎》部分的部首是钅,有十八畫;《絕》部分的部首是纟,有七畫;《膑》部分的部首是肉,有八畫。
《舉鼎絕膑》這個成語原本出自《楚辭·離騷》這部文學作品。不過,現代漢語中的《舉鼎絕膑》多用于形容人的體态美好,通常用來贊美女性的身材。
在繁體中,這個成語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舉鼎絕膑」。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舉鼎絕膑》的幾個字的結構有所不同。例如,《鼎》在古時候的寫法是「鼑」,它表示的是一種古代的銅鼎。而《膑》在古時候的寫法是「髕」,意思是指骨骼。
以下是一些使用《舉鼎絕膑》的例句:
1. 她身材窈窕,真是個舉鼎絕膑的美人。
2. 這位模特的身材真是舉鼎絕膑,站在舞台上令人眼前一亮。
與《舉鼎絕膑》相關的組詞有:
舉足輕重、舉世聞名、鼎力相助、鼎盛、絕無僅有等。
與《舉鼎絕膑》類似的近義詞有:身材苗條、曲線玲珑。
反義詞則是指身材臃腫、粗糙等意思的詞彙,與《舉鼎絕膑》的意義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