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集编次。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始 尧 舜 时君臣以賡歌相和,是后诗人继作,歷 夏 、 殷 、 周 千餘年, 仲尼 缉拾、选练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其餘无闻焉。”
“缉拾”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缉”与“拾”两个动词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缉”本义为“绩麻成线”,引申为“收集、编纂”,如《说文解字》注“缉,绩也”;“拾”意为“捡取、整理”,如《广雅》释“拾,收也”。二者结合后,“缉拾”指对散落或零碎的材料进行系统性收集与整理,常见于文献学领域。
例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到“缉拾遗文,补缀旧典”,即强调对古籍佚文的整理与补全。现代用法中,该词多用于学术研究场景,如历史学者对出土简牍的“缉拾考辨”,或语言学领域对方言词汇的“缉拾归类”。
从构词法分析,“缉拾”属于同义复词结构,通过两个近义语素强化“收集整理”的核心语义。该词在《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中均有收录,符合汉语词汇发展的复合化规律。
“缉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收集编次,主要用于描述对文献、诗歌等内容的整理和编纂过程。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文献例证
唐代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提到:“仲尼缉拾、选练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指孔子从夏商周千余年的诗歌中筛选出《诗经》三百篇。此例说明该词多用于描述经典文献的编纂过程。
使用场景
该词属古汉语用法,现代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文学、历史文献时可能涉及,例如描述文集编订或史料整理。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或元稹原文。
襃赞卑削碧濑炳焕车軲辘翅人鉏垦出母叠石为山独梁烦号饭坑酒囊番落飞马负德辜恩富逸公位冠冒柜台鬼狱过头拄杖孤月寒径酣酡寒芽花间四友劫舍极情隽李居曲抗水靠得捞什子拉平两税轮索闽中十子木马计盘游配侑品定契诃夫祈禠融泄濇滞善通善友失俗市制爽飒属镂悚怍田坡铁黑纬纱相倾衔巵小程绁覊夕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