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樹銀花的意思、火樹銀花的詳細解釋
火樹銀花的解釋
[a display of fireworks and a sea of lanterns] 形容燈火通明、煙火燦爛的節日夜景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唐· 蘇味道《觀燈》
詳細解釋
比喻燦爛的燈火或焰火。 唐 蘇味道 《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鎻開。” 柳亞子 《浣溪沙·五○年國慶觀劇》詞:“火樹銀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蹮。”亦作“ 火樹琪花 ”。《紅樓夢》第十八回:“隻見庭燎繞空,香屑布地,火樹琪花,金窗玉檻。”
詞語分解
- 火樹的解釋 .形容開滿紅花的樹。 晉 傅玄 《庭燎》詩:“枝燈若火樹,庭燎繼天光。” 唐 白居易 《山枇杷花》詩:“火樹風來翻絳燄,瓊枝日出曬紅紗。” 清 陳維崧 《寄東臯冒巢民先生并一二舊遊》詩:“萬點水
- 銀花的解釋 .白色的忍冬花,供藥用。《新唐書·地理志五》:“ 睦州 新定郡 土貢:文綾、簟、白石英、銀花、細茶。”《人民日報》..:“這一年,共用工二百二十八個,采回蟲草、川貝、木通、銀花……等中草藥一百六十多
網絡擴展解釋
“火樹銀花”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燈火通明、焰火絢麗的節日夜景,尤其與元宵節的燈會場景密切相關。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 字面含義:
“火樹”指挂滿燈彩的樹木,因燈火如火焰般明亮,故稱“火樹”;“銀花”則比喻燈光或焰火如銀白色花朵般璀璨。
- 引申義:
形容節日夜晚張燈結彩、煙花綻放的輝煌景象,強調視覺上的壯麗與喜慶氛圍。
二、出處與典故
- 文學來源:
出自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描寫了元宵節長安城解除宵禁後,燈火與星光交相輝映的盛況。
- 曆史背景:
唐代睿宗時期,元宵節盛行搭建巨型燈樹,懸挂數萬盞燈,形成“火樹”奇觀,後逐漸演變為節日文化符號。
三、用法與示例
- 語法結構:
聯合式成語,可作主語、謂語或定語,如“火樹銀花不夜天”(柳亞子《浣溪沙》)。
- 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元宵節、國慶等節慶的燈光或煙花表演,如“國慶煙花秀上,火樹銀花照亮天際”。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
張燈結彩、燈火輝煌、燈燭輝煌(強調燈光裝飾的華麗)。
- 反義詞:
漆黑一團、黑燈瞎火、昏天黑地(形容光線暗淡或環境壓抑)。
五、文化内涵
- 節日象征:
與中國傳統元宵節緊密關聯,體現人們對團圓、喜慶的追求,以及通過燈火驅散黑暗、迎接光明的寓意。
- 審美意蘊:
反映古代對宏大場面的審美偏好,如宮廷慶典的燈火輝煌,亦在詩詞中成為繁華盛世的象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詩句背景,可參考《正月十五夜》原文及唐代節慶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火樹銀花:詞義和拆分部首、筆畫
《火樹銀花》是一個詩意的詞組,形容景色絢麗多彩、華麗燦爛。
火(huǒ):火字是一個漢字,由“火”部(火字旁)和“灬”部(火另一種寫法)組成,總共4個筆畫。
樹(shù):樹字是一個漢字,由“木”部和“丶”部組成,總共7個筆畫。
銀(yín):銀字是一個漢字,由“金”部(金字旁)和“钅”部(金另一種寫法)組成,總共11個筆畫。
花(huā):花字是一個漢字,由“⺡”部(⺡又稱草字頭)和“⺟”部(⺟又稱口字旁)組成,總共7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字
《火樹銀花》這個詞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在繁體字中,火樹銀花分别寫作「火樹銀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火字的寫法較為變化。常見的古代寫法有:“火”、“灬”、“炎”等。
例如,繁體字寫法「火」在古代還有一種寫法為「炎」。
例句
秋天的晚上,火樹銀花的景色讓人心馳神往。
組詞
火樹火山、銀花煙雨、銀花綠葉、火樹銀花夜迎涼等。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繁花似錦、燈火輝煌、美不勝收。
反義詞:暗淡無光、凋零、黯然失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