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蟣虱 ”。 1.虱及其卵。《韓非子·喻老》:“天下無道,攻擊不休,相守數年不已,甲冑生蟣蝨,鷰雀處帷幄,而兵不歸。”《史記·項羽本紀》:“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蟣蝨。” 唐 元稹 《捉捕行》:“蟣虱誰不輕,鲸鯢誰不惡。” 清 黃遵憲 《錫蘭島卧佛》詩:“ 婆羅 左右望,羣島比蟣蝨。” 阿英 《袁中郎做官》:“令所對者,鶉衣百結之糧長,簧口利舌之刁民,及蟣蝨滿身之囚徒耳。”
(2).比喻卑賤或微小。 晉 葛洪 《抱樸子·吳失》:“笑蟣虱之宴安,不覺事異而患等。” 宋 文天祥 《禦試策一道》:“此何等蟣蝨事,而陛下以身親之。” 章炳麟 《訄書·學隱》:“若 東原 ( 戴震 )者,觀其遺書,規摹閎遠,執志故可知。當是時,知中夏黦黯不可為,為之無魚子蟣蝨之勢足以藉手。”
“虮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虱子屬于漸變态昆蟲,生命周期包括卵(虮子)、若蟲和成蟲三階段。卵呈白色橢圓形,俗稱“虮子”,孵化後經三次蛻皮發育為成蟲()。
虮虱(jǐ shī)這個詞是形容一種寄生蟲的普通話詞語,可以分解為“虍”和“㲻”兩個部分。
虍是一個漢字部首,它是由四個橫的筆畫組成,表示老虎形象的方向。虍部在漢字中通常作為字的首部分,用于表示與老虎或具有相關意義的字詞。
㲻則是虮虱的主要部分,它由十個橫豎相間的筆畫組成。虮虱是一種小型寄生蟲,寄生在人類和動物的體毛中。由于其長相猙獰,甚至可以引起皮膚病,所以人們通常用“虮虱”來喻指令人讨厭的人或事物。
虮虱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古時候,虮虱的寫法并不相同。例如,繁體字的寫法為“蚴蝨”,字形複雜,但依然包含了“虍”和“㲻”兩個部分。虮虱在古代的寫法形象生動,更加突出了其特征。
以下是一些和虮虱相關的常用詞語:
虮虱橫行:形容某種病蟲蔓延流行。
蟲秧:兒童時期的虮虱。
最後,虮虱一詞沒有固定的反義詞,但在意義上與“清潔”、“衛生”等詞相對立。常見的近義詞有“寄生蟲”、“虱子”等。但這些詞語并不能完全等同,因為它們在形象和用法上有所區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