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and Tutor] 官名,西周置,為輔弼國君之臣,曆代相因,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多為大官的加銜,無實際的職權。後又指太子太師,即輔導太子之官
(1).古三公之最尊者。 周 置,為輔弼國君之官。《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 孔 傳:“師,天子所師法。” 秦 廢。 漢 複置。後代相沿,多為重臣加銜,作為最高榮典以示恩寵,并無實職。亦指太子太師,為輔導太子之官。參見“ 太傅 ”、“ 太保 ”。《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 孔 傳:“師,天子所師法。”
(2).古代樂官之長。《國語·魯語下》:“昔 正考父 校 商 之名頌十二篇於 周 太師。” 韋昭 注:“太師,樂官之長,掌教詩、樂。”《荀子·樂論》:“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太師之事也。” 漢 班固 《東都賦》:“爾乃食舉《雍》《徹》,太師奏樂。”
(3).稱年高有德的大和尚。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 君瑞 敬身,太師忙答。” 元 無名氏 《猿聽經》第三折:“太師一一問根芽,小生也曾得志貫京華。”
(4).複姓。 周 有 太師疵 。見《史記·周世家》。
“太師”是中國古代官職名,其含義和職能隨朝代演變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太師始設于西周,最初為輔佐國君的重臣,與太傅、太保并稱“三公”或“三師”。例如,周武王時期的姜尚(姜太公)即擔任此職,既是行政首腦,也掌管軍事。商朝時箕子也曾任太師,地位顯赫。
太師在現代無直接對應職務,但可類比為某些國家的榮譽職位(如終身榮譽稱號),不參與具體行政事務。
太師的核心含義是“輔弼君主”,其角色從早期的實權高官演變為後期的榮譽虛銜,反映了中國古代職官制度中“名實分離”的特點。需注意,具體職能因朝代而異,需結合曆史背景分析。
太師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指代在皇帝之下的宰相職位,也是封建王朝中最高的文職官員。太師含有豐富的政治和文化涵義,代表着權威和智慧。
太師的部首是⺣(示字旁),組字結構為示+師。
太師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太師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描述秦始皇時期的宰相李斯被封為太師。該詞後來被晉代文學家嵇康所賦予特殊的榮譽含義。
在繁體字中,太師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沒有差異。
在古代,太師的寫法并沒有改變。這種穩定性是漢字作為一種文字的特點之一,不隨時間而改變。
太師府中琳琅滿目的文房四寶令人贊歎不已。
太師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政治手腕,在朝堂上威望卓著。
太傅(tài fù):皇帝之下的宰相。
太子師(tài zǐ shī):擔任皇太子教育工作的官員。
奉為師(fèng wéi shī):推崇、尊重某人的意見和見解。
宰相、丞相、首輔
小吏、仆役、庶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