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击壤的意思、击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击壤的解释

(1).古代的一种游戏。把一块鞋子状的木片侧放地上,在三四十步处用另一块木片去投掷它,击中的就算得胜。 汉 王充 《论衡·刺孟》:“夫毁瓦画墁,犹比童子击壤于涂,何以异哉!”参阅《太平御览》卷七五五引 三国 魏 邯郸淳 《艺经》。

(2).《艺文类聚》卷十一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帝尧 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於道。”后因以“击壤”为颂太平盛世的典故。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即是 羲唐 化,获我击壤情。” 唐 张说 《季春下旬诏宴薛王山池序》:“ 河 清难得,人代几何?击壤之懽,良有以也。” 宋 范成大 《插秧》诗:“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 清 方贞观 《出宗阳》诗:“生逢击壤世,不得守耕桑。”参见“ 击壤歌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击壤"是汉语中承载农耕文明记忆的复合词,本义指古代田间以木器敲击土块的农事活动,语出《论衡·艺增》"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的记载。其文化内涵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农事本源 《汉语大词典》释为"古游戏名",实则源于先民耕作后敲碎土块的劳动场景,后演化为投掷木壤的竞技游戏。《太平御览》卷七五五引《风土记》载:"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佐证其器具形制与农耕工具的同源性。

二、文化象征 此词因"击壤歌"典故成为太平盛世的文学意象。东汉王充《论衡·艺增》记载"帝时,有老人击壤于道",后衍生出"帝力于我何有哉"的民谣,表征上古理想化的无为而治社会图景。唐宋诗词中常以"击壤"喻指百姓安居乐业,如陆游《秋日郊居》"击壤歌太平,门门催租帖"。

三、学术考辨 清代考据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辨析:"击壤本野老嬉戏之事,非专为颂圣而作",揭示该词从劳动技艺到文化符号的演变轨迹。现代民俗学研究证实,山西、河南等地至今存留类似"打瓦"的民间游戏,可视作古击壤之遗存。

网络扩展解释

“击壤”是中国古代的一项投掷类游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一、游戏形式与规则

  1. 器具与玩法
    游戏使用形似鞋子的木片(“壤”),长1尺4寸,宽3寸。参与者将一块木片侧放于地面,在距离三四十步(约30-40米)处用另一块木片投掷,击中目标即为胜利。

  2. 起源与演变
    击壤最早可追溯至帝尧时期(约四千年前),最初可能与狩猎训练相关。古人通过投掷木棒练习精准度,后随弓箭等工具普及,逐渐演变为娱乐活动。

二、文化象征意义

  1. 太平盛世的标志
    晋代《帝王世纪》记载,尧帝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常有老人击壤于道,后“击壤”成为歌颂太平盛世的典故。

  2. 《击壤歌》的文学影响
    歌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反映了自给自足的理想生活,表达对自然生活的满足,以及对帝王权力的淡然态度。

三、历史延续

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击壤在民间仍有流传,并演变为“打祓”等变体游戏,成为二月二“龙抬头”节俗的一部分。

“击壤”既是古代投掷游戏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中盛世图景与朴素生活观的象征。

别人正在浏览...

百年之业半贾报雠雪恨饱鼓鼓边萌逼逻并比兵源擘指残泐蝉冠穿孔出鬼入神打江山點文碉磡迭噷丁妻坻颓鄂州市发题符记古假寒晶合瞑虺韡贱狗娇儿急骑跼蹐镌椠蹻勇客儿览阅柳絮才媛六幺卢医卖口吃慢尤密司忒纳奇录异披发前街后巷汔尽起纳撒坫尸乡事效受币窣磕苏娘谈优通物穨坏网具卧护窝窝五权廨署系铃解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