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的一种游戏。把一块鞋子状的木片侧放地上,在三四十步处用另一块木片去投掷它,击中的就算得胜。 汉 王充 《论衡·刺孟》:“夫毁瓦画墁,犹比童子击壤于涂,何以异哉!”参阅《太平御览》卷七五五引 三国 魏 邯郸淳 《艺经》。
(2).《艺文类聚》卷十一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帝尧 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於道。”后因以“击壤”为颂太平盛世的典故。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即是 羲唐 化,获我击壤情。” 唐 张说 《季春下旬诏宴薛王山池序》:“ 河 清难得,人代几何?击壤之懽,良有以也。” 宋 范成大 《插秧》诗:“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 清 方贞观 《出宗阳》诗:“生逢击壤世,不得守耕桑。”参见“ 击壤歌 ”。
“击壤”是中国古代的一项投掷类游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器具与玩法
游戏使用形似鞋子的木片(“壤”),长1尺4寸,宽3寸。参与者将一块木片侧放于地面,在距离三四十步(约30-40米)处用另一块木片投掷,击中目标即为胜利。
起源与演变
击壤最早可追溯至帝尧时期(约四千年前),最初可能与狩猎训练相关。古人通过投掷木棒练习精准度,后随弓箭等工具普及,逐渐演变为娱乐活动。
太平盛世的标志
晋代《帝王世纪》记载,尧帝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常有老人击壤于道,后“击壤”成为歌颂太平盛世的典故。
《击壤歌》的文学影响
歌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反映了自给自足的理想生活,表达对自然生活的满足,以及对帝王权力的淡然态度。
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击壤在民间仍有流传,并演变为“打祓”等变体游戏,成为二月二“龙抬头”节俗的一部分。
“击壤”既是古代投掷游戏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中盛世图景与朴素生活观的象征。
击壤(jī lǒng)是一个具有浓厚农耕文化的词汇,它指的是农民在田地上用犁或其他农具进行翻耕、犁地。
击(ji1):拆分部首是扌(手),总共5画。
壤(rǎng):拆分部首是土,总共16画。
《击壤》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尚书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经典之一,是周朝时期的历史文献,记载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在其中有关于农耕的记载,其中就提到了“击壤”的活动。
繁体字为“擊壤”。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击壤”的写法会略有不同。例如在篆书中,“击”字会变为“擊”,“壤”字则没有太多变化,仍然为“壤”。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态逐渐演变,形成了现代的写法。
农民们在春天里忙着击壤、撒种。
植壤(zhí rǎng):指将植物栽种在土壤中。
壤土(rǎng tǔ):指肥沃的土壤。
击镐(jī gǎo):指农民在田地里用镐头翻土。
犁地(lí dì):指农民使用犁进行翻耕。
耕种(gēng zhòng):指农民耕地种植农作物。
击粮(jī liáng):指农民在收获季节将庄稼割取下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