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蒹葭的意思、蒹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蒹葭的解釋

(1).蒹和葭都是價值低賤的水草,因喻微賤。亦常用作謙詞。《韓詩外傳》卷二:“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攀由鴻鵠,倚是蒹葭。” 清 李漁 《意中緣·悟詐》:“我雖是蒹葭,現開著玉樹花,難道他烏紗就沒個窮葛瓜。”參見“ 蒹葭玉樹 ”。

(2).《詩·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本指在水邊懷念故人,後以“蒹葭”泛指思念異地友人。 胡惠生 《題亞子分湖歸隱圖》詩:“無限蒹葭意,殷勤對此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蒹葭(jiān jiā)是漢語古典文學中的經典意象,特指兩種常見的水生植物,其釋義與文化内涵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植物學定義

    • 蒹:未抽穗的蘆葦。《漢語大詞典》釋為“沒長穗的蘆葦”。
    • 葭:初生的蘆葦。《說文解字》注:“葭,葦之未秀者”。

      二者合稱泛指蘆葦類植物,多生長于水澤岸邊。

  2. 形态特征

    屬禾本科,莖稈中空,葉片狹長,秋季抽白色花穗,根系發達,具有生态固岸價值(《中國植物志》)。


二、文學與文化意蘊

  1. 《詩經》經典意象

    出自《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以蘆葦凝霜起興,隱喻求而不得的怅惘(中華書局《詩經譯注》)。

  2. 象征意義

    • 漂泊與韌性:因生長于水邊隨風搖曳,象征人生漂泊,如杜甫《哀江頭》“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化用其意。
    • 卑微而堅韌:蘆葦質地輕軟卻根系深固,引申為平凡生命的頑強精神(《中國古典文學意象辭典》)。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古代辭書

    《爾雅·釋草》:“葭,華”,郭璞注:“即今蘆也”。

  2. 現代工具書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蒹葭:古書上指蘆葦”。


四、科學分類補充

拉丁學名:Phragmites australis(蘆葦),中國分布有6種近緣種,常見于濕地生态系統(《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
  2. 許慎《說文解字》
  3.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
  4. 周振甫《詩經譯注》(中華書局)
  5. 仇兆鳌《杜詩詳注》
  6.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意象辭典》
  7. 郭璞《爾雅注》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蒹葭”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語,綜合多部權威文獻及研究成果,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讀音與字形

二、本義與植物學考據

  1. 具體指代:
    • 蒹:未抽穗的荻(禾本科芒屬植物,學名Triarrhena sacchariflora),莖細硬,花序緊縮()。
    • 葭:初生的蘆葦(禾本科蘆葦屬,學名Phragmites australis),莖中空粗壯,花序蓬松()。
  2. 詞義演變:早期泛指蘆葦類植物,後逐漸細化區分荻與蘆()。

三、文學意象與文化象征

  1. 《詩經》經典意象:
    • 《秦風·蒹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通過蘆葦的蕭瑟與白露的寒涼,隱喻對“伊人”求而不得的怅惘()。
    • 後世文人沿用此意象,如唐代杜甫、宋代蘇轼等,使之成為“追尋與失落”的典型文學符號()。
  2. 其他文化内涵:
    • 謙稱:因蒹葭為常見水草,古人常以“蒹葭之質”自喻微賤()。
    • 思念象征:詩詞中常借蒹葭表達對友人、故地的懷想()。

四、相關辨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蒹葭》全詩解析或植物學特征,可參考《詩經》注本或植物分類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鼈裙鼻哂陛者采薇策厲測試長久稱臨穿城川鹽廚兵搗賣電稿疊起冬米頓學累功馱擔廢市歸輸韓白恒嶽和煦花邊鬼頭華奢檢償建除體棘籬金華将軍進巵究證曠瀁老軍落拓率錢萌甲摩研擗析普照淺幦清襟衾纩瓊枝班秋殘日記帳三十三天色叫神蟲四行松風石所由官太大兄調資托物寓感外國人威摧危急存亡無惡小可謝節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