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蒹和葭都是價值低賤的水草,因喻微賤。亦常用作謙詞。《韓詩外傳》卷二:“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攀由鴻鵠,倚是蒹葭。” 清 李漁 《意中緣·悟詐》:“我雖是蒹葭,現開著玉樹花,難道他烏紗就沒個窮葛瓜。”參見“ 蒹葭玉樹 ”。
(2).《詩·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本指在水邊懷念故人,後以“蒹葭”泛指思念異地友人。 胡惠生 《題亞子分湖歸隱圖》詩:“無限蒹葭意,殷勤對此圖。”
“蒹葭”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語,綜合多部權威文獻及研究成果,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蒹葭》全詩解析或植物學特征,可參考《詩經》注本或植物分類學文獻。
蒹葭(jiān jiā)是一個古老且富有詩意的漢字詞彙,它常常被用來形容植物,如蘆葦和蒲草。這個詞同時也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人情和美的思考。
蒹葭的部首是草字頭,它由兩個部分組成:艹以及毋。蒹葭的總筆畫數為15,包含了豐富的線條和曲線。
蒹葭一詞最早見于《詩經·秦風·蒹葭》這首詩,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名篇之一。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也描繪了蒲草在秋天中優美的風姿。
蒹葭的繁體字為「蒹葭」,它保留了傳統的字形和結構,更能體現出這個詞彙的古老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蒹葭的古時候字形為「茳芘」,它包含了茳和芘兩個字形,形象地描繪了蒲草的外形。
1.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秦風·蒹葭》
2. 潇潇歲月,蒹葭落寞。
蒹葭的相關詞彙有:蒲草、蘆葦、飛蓬等。
蒹葭的近義詞有:葦、蔥、席草。
蒹葭的反義詞有:筆直、刻闆、僵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