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縫掖的意思、縫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縫掖的解釋

亦作“ 縫腋 ”。大袖單衣,古儒者所服。亦指儒者。《後漢書·王符傳》:“徒見二千石,不如一縫掖。” 李賢 注:“《禮記·儒行》:‘ 孔子 曰:“ 丘 少居 魯 ,衣逢掖之衣。”’ 鄭玄 注曰:‘逢猶大也。大掖之衣,大袂單衣也。’”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大夫士,狐貉縫腋,羔麑豹袪。”《舊唐書·文苑傳中·李邕》:“陛下若以臣之賤不足以贖 邕 , 鴈門 縫掖有効矣。”《明史·金毓峒傳》:“因言 復社 一案,其人盡縫掖,不可以一夫私怨開禍端。” 清 汪懋麟 《同展成入直史館蒙示和謝惠連秋懷詩走筆和之》:“安能學縫掖,巧黠各相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縫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1.基本含義

“縫掖”指大袖單衣,是古代儒者(學者或文人)所穿的典型服飾,後也用來代指儒者群體。該詞由“縫”(指衣服的縫合)和“掖”(衣袖)組成,字面意為寬大袖子的衣服。

2.曆史背景與文獻出處

3.發音與通假現象

4.文化意義

“縫掖”不僅是服飾的象征,更承載了儒家文化的内涵。儒者通過穿着此類服飾體現身份,強調學識與德行的重要性。

“縫掖”一詞兼具服飾特征和文化象征的雙重意義,是古代中國“衣冠制度”與儒家思想的結合體現。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書》《禮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縫掖

縫掖(fèng yè)是一個中文詞彙,由“縫”和“掖”兩個字組成。

“縫”是一個褒義詞,它的拆分部首是“纟”和“幾”,共有7個筆畫。它的本義是用線穿針,在布料上針線交織,制作衣物、袋子等。引申義上,縫還指将兩個物體連接在一起。

“掖”是一個中性詞,它的拆分部首是“扌”和“兌”,共有11個筆畫。本義是攙扶、支持、側起、供給等意思。在古代,《爾雅》中也有“掖庭”一詞,表示宮廷的側門。

“縫掖”一詞的來源可以根據兩個字的意義推測。縫和掖都帶有連接、攙扶的意思,因此組合在一起可理解為“連接并攙扶”,比喻關心、照料。

在繁體中文中,“縫掖”這個詞的寫法為「縫掖」。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形狀基本相似。例如,縫的古代寫法為縫,掖的古代寫法為曳,合在一起也是「縫曳」。

以下是一些使用“縫掖”一詞的例句:

1. 他是個壞人,我們不應該為他縫掖。

2. 德行好的人,有時也需要别人的縫掖。

組詞:縫制、縫紉、縫線、掖庭、掖門、攙扶。

近義詞:關愛、照顧、扶助。

反義詞:忽視、疏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