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斝彜的意思、斝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斝彜的解釋

古代祭祀用的有禾稼飾紋的酒器。《周禮·春官·司尊彜》:“秋嘗,冬烝,祼用斝彜、黃彜。” 鄭玄 注:“斝讀為稼,稼彜,畫禾稼也。” 宋 胡錡 《拟谷實進封常熟縣開國公制》:“乃刻名於繅璧,乃彰用於斝彜。”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斝彜”是中國古代青銅禮器中的一種組合稱謂,其含義需從“斝”和“彜”兩方面綜合解析:

一、字詞釋義

  1. 斝(jiǎ)
    指古代盛酒或溫酒的器具,形似爵而更大,無流無尾,口沿有雙柱,三足或四足,常見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其功能包括祭祀時盛放鬯酒(一種香酒)或用于溫酒。

  2. 彜(yí)
    廣義指宗廟祭祀常用的禮器總稱,狹義特指盛酒的尊類器物。作為禮器,彜器象征法度與禮儀,常用于重大祭祀活動。

二、斝彜的用途與特征

  1. 祭祀功能
    斝彜屬于“六彜”之一(《周禮·春官》記載),專用于秋、冬季節的“嘗祭”和“烝祭”,盛放郁鬯(祭祀用香酒)。

  2. 形制特點

    • 紋飾:斝彜器身常飾禾稼紋,寓意農業豐收,與“斝”通“稼”相關。
    • 結構:斝彜可能結合了斝的典型特征(如侈口、柱、三足)與彜器的莊重造型(如方彜的方形截面)。
  3. 曆史演變
    斝初見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周;彜器則貫穿青銅時代,後成為禮器泛稱。斝彜作為特定禮器組合,反映了商周時期祭祀制度的規範化。

三、文化意義

斝彜不僅是實用器皿,更是“禮治”的物化體現。其紋飾與用途均與農耕文化、祖先崇拜密切相關,彰顯了古代“敬天法祖”的思想。

如需進一步了解斝彜的考古實例,可參考陝西曆史博物館藏“日己方彜”(提及),其銘文與紋飾具有典型研究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斝彜

斝彜,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将杖撐起彜器”。它的拆分部首是“斤”和“弓”,共有13個筆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儀文化。

在繁體字中,斝彜的寫法保持基本不變,依然是“斝彜”。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原本的斝彜是以古文字形式出現,比現代字形更加古樸。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革,所以現代字形與古字形有一定差異。

以下是幾個例句,可以更好地理解斝彜這個詞的使用:

1. 古人用斝彜來展示彜器的莊嚴和尊貴。

2. 在古代朝廷的禮儀中,斝彜是一種祭祀器物。

3. 她手持斝彜,莊重地向神台上供奉祭品。

以下是一些與斝彜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斝器、祭彜、斝杖

近義詞:祭器、廟器

反義詞:一般器、日常器

通過以上的解釋和例句,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斝彜這個詞的意義,以及它在古代禮儀中的重要作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