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正合心意,痛快之至。語本 唐 杜牧 《讀韓杜集》詩:“ 杜 詩 韓 集愁來讀,似倩 麻姑 癢處抓。” 魯迅 《朝花夕拾·<狗·貓·鼠>》:“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筆墨的,寫了下來,印了出去,對于有些人似乎總是搔着癢處的時候少,碰着痛處的時候多。”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搔着癢處漢語 快速查詢。
"搔着癢處"是漢語中具有形象化表達特征的成語,其核心語義可分解為三個層面:
字面本義 按《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解釋,"搔"指用手指甲輕刮皮膚的動作,"癢處"特指皮膚發癢的部位。字面組合即指準确找到瘙癢位置進行抓撓的行為,體現動作與需求的精準對應關系。
比喻引申義 據《漢語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8)釋義,該短語引申為"言語或行為切中要害,準确抓住關鍵問題"。如清代李漁《閑情偶寄》中"說人情物理者,千古相傳;凡涉荒唐怪異者,當日即朽",正是強調創作要"搔着癢處"才能獲得持久生命力。
語境應用特征 現代漢語語料庫數據顯示,該成語多用于評價性語境,常與"一針見血""切中肯綮"等詞語共現。在政論時評、文學批評等專業領域使用頻率較高,如《人民日報》社論中"改革方案搔着癢處,直指民生痛點"的典型用法。
該成語的認知理據源于觸覺體驗向思維領域的隱喻投射,符合人類"以身喻心"的認知規律。在語義演變過程中,其物理動作層面向抽象概念層面的轉移,體現了漢語詞彙發展的具象化特征。
“搔着癢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比喻說話或行為正合對方心意,讓人感到痛快、暢快之至。常用于形容精準抓住關鍵點或滿足需求的情景。
結構特點:動賓式結構,含中性感情色彩,屬常用成語,出自唐代詩文。
注音與繁體:
源自唐代詩人杜牧的《讀韓杜集》詩句:“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
如需了解更豐富的古籍用例或現代語境擴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胞褢薄透鏡保治悲憤詩鬓根踣地呼天不瞞不舞之鶴觇見伧才斥題池中物創出出位黨徒大題小作頓頭額度發惡附骨之疽貫統孤露海軍衫黑鲩緩限渾天體火踏子健決交好季路經世緻用科頭箕踞枯枝再春老大伯淪化録用門面杯敏濟謬易剽聲平地青雲敲定清交請旌逡逡生華士徒水賊訟駁訟直談吻跳白塗迹委惰缊奧相墓術消化不良銷委喜沖沖淅零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