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饑莩的意思、饑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饑莩的解釋

見“ 飢殍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饑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該詞由“饑”(饑餓)和“莩”(通“殍”,指餓死的人)組成,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1. 極度饑餓的狀态:形容人處于極端饑餓的境況
  2. 餓死的災民:特指因饑荒而死亡的人群

二、曆史典故

最早見于《左傳·僖公四年》記載的周僖王時期(公元前576年),當時連年災荒導緻“殍死者,饑殍也”,記錄了周朝百姓因饑荒大規模死亡的史實。

三、使用場景

  1. 曆史描述:多用于記載戰争、災荒時期的社會慘狀,如《三國志》中“飢殍薦臻,死者大半”的記載
  2. 文學表達:在詩詞中常與“餓殍遍野”“路有餓殍”等搭配,強化悲劇色彩
  3. 現代引申:可比喻資源極度匮乏的狀态(如“知識饑莩”)

四、注意要點

如需了解該詞在具體古籍中的用例,可查閱《左傳》《三國志》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饑莩的意思

《饑莩》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它既有一個整體的含義,也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進行解讀。在整體上,饑莩指的是人們在饑餓時所挨餓的樣子和表情。這個詞同時也包含了貧窮、憔悴和痛苦的意味。

拆分部首和筆畫

饑莩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分别是“饣”和“莩”。其中,“饣”是饣部,是漢字中表示吃飯的部首;“莩”是草字頭,是漢字中常用的表示植物的部首。根據拆分出來的部首和部首的筆畫數,饑莩的總筆畫數為16筆。

來源和繁體

饑莩這個詞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文學家陸遊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中的詩句:“井臼風蕭蕭,饑莩在床栊。”陸遊在這裡用饑莩來形容自己在饑餓中度過的艱難時刻。

在繁體字中,饑莩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古代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饑莩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金文和篆文時期,饑莩的形狀更加古樸,呈現出一種草木凋零的形态,更加凸顯出饑餓的象征意義。

例句

1. 戰亂年代的人們面臨着饑莩和病痛的折磨。

2. 這位畫家在作品中生動地描繪出了饑莩的景象。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饑餓、營莩、羸莩。

近義詞:饑苦、饑馑、挨餓。

反義詞:飽足、滿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