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饑莩的意思、饑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饑莩的解釋

見“ 飢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饑莩(jī piǎo)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因饑餓而死亡的人”。“饑”指代饑荒或食物匮乏的狀态,“莩”為“殍”的異體字,本義指餓死者的屍體。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多被“餓殍”替代,但兩者含義相通。

從構詞角度分析:

  1. 單字釋義

    “饑”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谷不熟為饑”,特指糧食短缺引發的災難;“莩”通“殍”,《孟子·梁惠王上》注疏中明确“殍,餓死者也”。

  2. 曆史語境應用

    該詞多用于描述災荒慘狀,如明代《農政全書》記載:“歲大旱,饑莩載道”,指災荒導緻道路上遍布餓死者。

  3. 語義關聯詞

    常與“載道”“遍野”等詞搭配,構成“饑莩載道”“饑莩遍野”等四字短語,強化災情嚴重的意象,見于清代方志類文獻。

需注意現代規範用字為“餓殍”,《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書面語,釋義為“餓死的人”,推薦在正式文本中使用标準寫法。

網絡擴展解釋

“饑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該詞由“饑”(饑餓)和“莩”(通“殍”,指餓死的人)組成,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1. 極度饑餓的狀态:形容人處于極端饑餓的境況
  2. 餓死的災民:特指因饑荒而死亡的人群

二、曆史典故

最早見于《左傳·僖公四年》記載的周僖王時期(公元前576年),當時連年災荒導緻“殍死者,饑殍也”,記錄了周朝百姓因饑荒大規模死亡的史實。

三、使用場景

  1. 曆史描述:多用于記載戰争、災荒時期的社會慘狀,如《三國志》中“飢殍薦臻,死者大半”的記載
  2. 文學表達:在詩詞中常與“餓殍遍野”“路有餓殍”等搭配,強化悲劇色彩
  3. 現代引申:可比喻資源極度匮乏的狀态(如“知識饑莩”)

四、注意要點

如需了解該詞在具體古籍中的用例,可查閱《左傳》《三國志》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案撫芭蕉扇半信半疑抱疴暴氣策頑磨鈍柴林傳花存注倒斃道從東馳西騁冬醪獨醉訛衰燔告高寝隔片箇中人歸行海溝含愁河北梆子和利花不愣登花搭着黃帝陵華佗儉啬攪亂疾妒籍禁靜遏酒櫃軍賦空前絶後累代連真連珠帳鄰家笛柳昏花暝律候漫江獌狿魔頭南唐妮婢樵父勤饬輕下慢上窮坑衽席無辯颯然實廪狩獵順當嗣徽索處縮踡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