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饥莩的意思、饥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饥莩的解释

见“ 飢殍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饥莩(jī piǎo)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因饥饿而死亡的人”。“饥”指代饥荒或食物匮乏的状态,“莩”为“殍”的异体字,本义指饿死者的尸体。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多被“饿殍”替代,但两者含义相通。

从构词角度分析:

  1. 单字释义

    “饥”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谷不熟为饥”,特指粮食短缺引发的灾难;“莩”通“殍”,《孟子·梁惠王上》注疏中明确“殍,饿死者也”。

  2. 历史语境应用

    该词多用于描述灾荒惨状,如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岁大旱,饥莩载道”,指灾荒导致道路上遍布饿死者。

  3. 语义关联词

    常与“载道”“遍野”等词搭配,构成“饥莩载道”“饥莩遍野”等四字短语,强化灾情严重的意象,见于清代方志类文献。

需注意现代规范用字为“饿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标注为书面语,释义为“饿死的人”,推荐在正式文本中使用标准写法。

网络扩展解释

“饥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该词由“饥”(饥饿)和“莩”(通“殍”,指饿死的人)组成,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1. 极度饥饿的状态:形容人处于极端饥饿的境况
  2. 饿死的灾民:特指因饥荒而死亡的人群

二、历史典故

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四年》记载的周僖王时期(公元前576年),当时连年灾荒导致“殍死者,饥殍也”,记录了周朝百姓因饥荒大规模死亡的史实。

三、使用场景

  1. 历史描述:多用于记载战争、灾荒时期的社会惨状,如《三国志》中“飢殍荐臻,死者大半”的记载
  2. 文学表达:在诗词中常与“饿殍遍野”“路有饿殍”等搭配,强化悲剧色彩
  3. 现代引申:可比喻资源极度匮乏的状态(如“知识饥莩”)

四、注意要点

如需了解该词在具体古籍中的用例,可查阅《左传》《三国志》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按法奥说采缬差异棰革祠容脆响村赛淡扫蛾眉點治滴溜儿哆咴发生学方法非学无以广才静风风势势风雨如晦分子生物学刚忌跟赶广坐黑奴鹤困鸡群恒俗火丞鲛宫极卜劫狱急急静秘绝地客里篮胁林蒸六籍孟极偏执前世乞丐相衾裯枷锁栖翔阮刘三尺之木生扢扎胜情收得书呈赎国数来宝淑圣私附天磬桐江铜梁途迳鼍参鼋史稳疾五杂俎瞎缸乡寺祆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