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飢殍 ”。
“饥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该词由“饥”(饥饿)和“莩”(通“殍”,指饿死的人)组成,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四年》记载的周僖王时期(公元前576年),当时连年灾荒导致“殍死者,饥殍也”,记录了周朝百姓因饥荒大规模死亡的史实。
如需了解该词在具体古籍中的用例,可查阅《左传》《三国志》等文献原文。
《饥莩》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它既有一个整体的含义,也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进行解读。在整体上,饥莩指的是人们在饥饿时所挨饿的样子和表情。这个词同时也包含了贫穷、憔悴和痛苦的意味。
饥莩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饣”和“莩”。其中,“饣”是饣部,是汉字中表示吃饭的部首;“莩”是草字头,是汉字中常用的表示植物的部首。根据拆分出来的部首和部首的笔画数,饥莩的总笔画数为16笔。
饥莩这个词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文学家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诗句:“井臼风萧萧,饥莩在床栊。”陆游在这里用饥莩来形容自己在饥饿中度过的艰难时刻。
在繁体字中,饥莩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区别。
在古代汉字中,饥莩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金文和篆文时期,饥莩的形状更加古朴,呈现出一种草木凋零的形态,更加凸显出饥饿的象征意义。
1. 战乱年代的人们面临着饥莩和病痛的折磨。
2. 这位画家在作品中生动地描绘出了饥莩的景象。
组词:饥饿、营莩、羸莩。
近义词:饥苦、饥馑、挨饿。
反义词:饱足、满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