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窘迫,為難。 明 宋濂 《故陳夫人趙氏石表辭》:“ 趙氏 一力荷任之,而畧不見艱難窘澀之意,人以為順且賢。”
(2).局促,不流暢。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六:“盡去自 宋 以來開闔首尾、經緯錯綜之法,而别為一種臃腫窘澀浮蕩之文。”
“窘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總結如下:
“窘澀”由“窘”(局促不安)和“澀”(不流暢)組成,形容人在尴尬、不熟悉的環境中表現出的局促不安、不自在的狀态。
窘迫、為難
指因外界壓力或自身困境而感到難以應對。例如明代宋濂在《故陳夫人趙氏石表辭》中提到“趙氏一力荷任之,而畧不見艱難窘澀之意”,體現面對困難時的從容态度。
局促、不流暢
可描述語言、行為或文字的生硬、不自然。清代周亮工《書影》中批評某些文章“臃腫窘澀浮蕩”,即指行文風格不夠流暢。
該詞屬于書面語,日常口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學作品或對古典文本的分析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故陳夫人趙氏石表辭》《書影》等原文。
《窘澀》是一個形容詞詞語,用來形容人在言談、舉止或心情上感到尴尬、局促不安的狀态。拆分部首和筆畫為窗(穴)+ 水(氵)+ 網(網),共計11個筆畫。
該詞的來源較為複雜,部分說法認為是由“窘”和“澀”兩個詞彙形成的合成詞。而窘通常指的是人在難堪困窘的情況下表現出的尴尬與難堪,澀則表示人的心情、表情或行為因為緊張而顯得勉強、不自然。
在繁體字中,窘澀的字形與簡體不同,分别為窘(穴)+ 汨(水)+ 縒(纟)和縒(纟)+ 答(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比如,“澀”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澁”(水部,色聲四點),這個字的字義與“澀”相同,隻是字形不同。
以下是一些例句:
一些與窘澀相關的詞彙:
綜上所述,《窘澀》是一個形容詞,形容人在言談、舉止或心情上感到尴尬、局促不安的狀态。它的部首和筆畫為窗(穴)+ 水(氵)+ 網(網),共計11個筆畫。源自兩個表示尴尬和緊張的詞彙合成而成,其古時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一些與窘澀有關的詞彙有窘境、尴尬、自信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