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誠相對。指會晤。 宋 範仲淹 《與韓魏公書》:“披對未期,惟日引領,伏冀倍加自重,以副天下之望。”
“披對”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解釋如下:
開誠相對,指會晤
這一解釋源自宋代範仲淹的《與韓魏公書》:“披對未期,惟日引領,伏冀倍加自重,以副天下之望。”。這裡的“披”意為敞開、表露,“對”指面對或交流,整體強調真誠坦率的會面或溝通。
掩飾、僞裝
明代楊慎在《洞箫賦》中提到:“披對矣,如是則何?披而不可遮,對而不可掩也。”,此處“披對”被引申為無法完全遮掩的僞裝或對立。不過這一用法較為少見,且多用于文學作品中。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優先以“開誠相對”為通用解釋。
《披對》是一個動詞短語,意為敞開,展開。多用于形容将衣物或物品展開或打開。
《披對》由2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和對。手部首表示與手相關,對部首則表示重疊、連接。總共有9畫。
《披對》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左傳·隱公二十五年》朱瑀注釋中。現代繁體字為「披對」,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時候,「披對」兩字的寫法與今天基本相同,但有些許差異。例如,“披”字的上面有一橫,顯示了打開、展開的動作,而“對”字則由“寸”和“口”組成,表示拉開和合上之意。
1. 他心情煩悶,敞開窗戶,披對着陽光坐着。
2. 我們看到他在廣場上披對着一件紅色的外套,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1. 披風:展開披在肩上的外衣。
2. 披露:公開、揭示某些事情或秘密。
3. 披荊斬棘:勇闖艱難困境,毫不畏懼。
張開、展開、打開。
合上、合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