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穹廬。《宋書·索虜傳論》:“胡旆映 江 ,穹帳遵渚。” 唐 岑參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詩:“橐駝何連連,穹帳亦纍纍。”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三:“若乃不郛郭,不宮室,不播殖,穹帳寄而水草逐者,惟 瀚海 南北部及 準 部、 青海 諸部則然。”參見“ 穹廬 ”。
“穹帳”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指古代遊牧民族居住的圓形氈帳,又稱“穹廬”,類似蒙古包的結構。其特點是頂部高聳、四周下垂,形似天穹( )。例如:
詞源解析
若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及《宋書》等文獻。
《穹帳》是一個漢語詞彙,可以指代帳篷或者帳幕。它的含義主要是指一種懸挂起來的用于住宿或聚會的臨時性建築。穹帳通常由一塊大布或者帆布制成,用來遮蔽陽光和雨水。
穹帳的偏旁部首是“穴”和“巾”。穴部表示洞穴、地洞的意思,巾部表示頭巾、帷幕的意思。根據這兩個部首可以推斷出穹帳的意思與巾和洞穴相關。
穹帳的總筆畫數是15畫。
穹帳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中國,人們經常使用帳篷作為戶外住所,特别是在軍隊出征或居住在遊牧地區時。穹帳這個詞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并廣泛使用。在繁體字中,穹帳的寫法是「穹帳」,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穹帳”可以用多種方式寫作,如「穹幓」、「穹帳」等。這些寫法都是指代同一種帳篷的意思。
以下是幾個使用穹帳的例句:
與穹帳相關的一些組詞包括:
一個與穹帳意思相關的近義詞是“帷幕”,它們都指代遮擋的幕簾或帷帳。相反,與穹帳意思相對的反義詞可以是“露天”或“開放”,表示沒有遮蔽或沒有建築物覆蓋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