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奉承、依附有權勢的人。 明 無名氏 《贈書記·奚奴辨本》:“朝庭一時無公道,我難道附勢趨炎,把是非颠倒。”粵劇《搜書院》第三幕:“附勢趨炎吾不慣,卑躬屈膝太無顔。”
“附勢趨炎”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奉承、依附有權勢的人,常用于批評勢利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文學出處
最早見于明代戲曲《贈書記·奚媽辨本》:“朝庭一時無公道,我難道附勢趨炎,把是非颠倒。”
粵劇《搜書院》第三幕也用此詞批判勢利行為:“附勢趨炎吾不慣,卑躬屈膝太無顔。”
用法
作謂語、賓語或定語,如:“他向來不屑附勢趨炎。”
北宋官員李垂為人正直,拒絕巴結權臣丁謂。當旁人問他為何不去讨好丁謂時,他答道:“若我拜見丁謂,便是趨炎附勢之徒!”(出自《宋史·李垂傳》)
此故事成為“趨炎附勢”的典故來源,而“附勢趨炎”為同義變體。
“趨炎附勢”與“附勢趨炎”含義相同,均反映對權勢的依附心理。這類行為在曆代文學作品中常被諷刺,如《儒林外史》中範進中舉後的世态炎涼描寫。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附勢趨炎》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順從權勢,趨附權貴,迎合時勢或追逐炎熱的權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附》字的部首是阜,總筆畫為8;
《勢》字的部首是力,總筆畫為9;
《趨》字的部首是走,總筆畫為7;
《炎》字的部首是火,總筆畫為8。
來源:《附勢趨炎》這個成語來源于《戰國策·韓策二》,原文為:“臣聞學者當習其原,将軍之道當附其野。”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含義。
繁體字:附勢趨炎
古時候漢字寫法:附勢趨炎
例句:某某領導即使知道對方的錯誤,也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選擇了《附勢趨炎》。
組詞:附庸、附和、附從
近義詞:迎合、趨附、奉承
反義詞:獨立、抗争、反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