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進揖的意思、進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進揖的解釋

上前拱手行禮。《宋史·司馬樸傳》:“時方七歲,進揖應對如成人,客皆驚歎。” 清 方履籛 《<東流縣志>叙錄》:“引養引恬,進揖台耉。”《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回:“ 儀 忍氣進揖, 秦 起立,微舉手答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進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一種表示恭敬的禮儀動作。其核心含義可以拆解為:

  1. 字義分解與動作解析:

    • 進: 指向前行走、靠近的動作。在禮儀場合,特指恭敬地小步快走(“趨”)或穩步前行至受禮者面前。
    • 揖: 指雙手抱拳,拱手行禮的動作。根據對象和場合的不同,揖禮的姿勢(如手的高低、身體彎曲的程度)會有細微差别,但核心是表達敬意。
    • 合成義: “進揖”即指一邊向前行進(靠近尊者或行禮對象),一邊行拱手禮 的連貫動作。它強調的是在動态的接近過程中完成行禮,而非靜止站立行禮。
  2. 禮儀場合與用途:

    • 這種動作常見于古代君臣、上下級、賓客相見等正式場合。
    • 臣子拜見君王時,需“進揖”以示恭敬和服從。
    • 下級拜見上級、賓客拜見主人時,也常行此禮。
    • 它體現了行禮者主動靠近受禮者并施禮的謙恭态度,是古代禮儀規範中表達尊卑、敬意的重要環節。
  3. 文獻依據與權威解釋:

    • 《周禮》與鄭玄注: 作為儒家經典和記載古代禮制的重要文獻,《周禮》中雖未直接出現“進揖”一詞,但其記載的諸多禮儀細節(如臣見君之禮)包含了“進”與“揖”的動作組合。漢代經學家鄭玄在注釋《周禮》時,對相關的進退揖讓之禮有詳細闡發,這些闡釋是理解“進揖”動作規範的重要依據。例如,《周禮·夏官·司士》涉及朝儀站位,鄭玄注常解釋其中蘊含的進退之禮 。
    • 《儀禮》: 另一部詳細記載古代禮儀的經典《儀禮》,在描述士相見、鄉飲酒、鄉射等具體禮儀程式中,多次出現類似“進,揖”、“揖讓以升”等描述,生動展現了“進揖”動作在具體儀式中的應用 。
    • 古代辭書: 如《說文解字》對“揖”的解釋為“攘也。手箸胷曰揖”,即推手行禮;對“進”的解釋為“登也”,引申為前行。後世大型辭書如《漢語大詞典》會綜合古籍用例,對“進揖”進行定義,通常解釋為“上前作揖行禮” 。

“進揖”是古代表示恭敬的禮儀動作,指在向前靠近(進)尊者或行禮對象的同時,行拱手禮(揖)。它常見于君臣、尊卑相見的正式場合,體現了行禮者的謙恭與對受禮者的尊重。其具體規範可追溯至《周禮》、《儀禮》等經典文獻及其注疏(如鄭玄注),并在古代辭書中得到釋義。

參考來源:

  1. 《周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可參考權威版本如中華書局點校本。相關電子資源可查閱: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周禮》數據庫 (需注冊) [無效鍊接不提供,來源名稱即可]
  2. 《儀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可參考權威版本如中華書局點校本。相關電子文本可參考:國學大師網《儀禮》原文及注疏 (需自行甄别) [無效鍊接不提供,來源名稱即可]
  3.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大型圖書館或線上詞典平台(如漢典網 zdic.net)可查詢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進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含義

“進揖”指上前拱手行禮,常用于表示對他人的恭敬或尊重。其中“進”意為向前行進,“揖”指古代拱手禮的動作。

二、詳細解釋

  1. 動作構成

    • “進”強調主動靠近對方的行為;
    • “揖”是雙手合抱于胸前行禮的姿勢,屬于傳統禮儀。
    • 組合後表示“邊靠近邊行禮”,體現謙恭态度。
  2. 適用場景
    多見于正式場合,如:

    • 拜見尊長(如《宋史·司馬樸傳》中七歲孩童對賓客行禮);
    • 外交或社交場合(如《東周列國志》中張儀向秦王行禮)。

三、詞源與文獻例證

四、延伸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宋史》《東周列國志》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半身像辯訴藨草筆記本鄙靡秉統避事必務不讐參駁慘綠愁紅赤衣饬知促柱釣璜老短籲長歎耳屋風風勢勢豐阜扶力撫扪耕鉏瓜子臉規範行軍竈洪裔槐黃昒黑角裡酒竈镌砻居卑墾鑿寥天啉啉露苗綿隔南匈奴腦麝嶷岌被發佯狂潛力起毛輕憐重惜羣居穴處竘然三師臊穢上聲山漏芟秋善人能受盡言十年讀書試帖衰困稅制屬句順風駛船太湖顯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