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前拱手行禮。《宋史·司馬樸傳》:“時方七歲,進揖應對如成人,客皆驚歎。” 清 方履籛 《<東流縣志>叙錄》:“引養引恬,進揖台耉。”《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回:“ 儀 忍氣進揖, 秦 起立,微舉手答之。”
“進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進揖”指上前拱手行禮,常用于表示對他人的恭敬或尊重。其中“進”意為向前行進,“揖”指古代拱手禮的動作。
動作構成
適用場景
多見于正式場合,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宋史》《東周列國志》等原著。
進揖(jìn y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向前行走并行禮。
進揖的首字部首是辶(走之辶),表示與行走相關的意思;末字部首是手(手之手),表示與手勢相關的意思。
進揖分别由8畫和12畫組成。
進揖一詞來源于古代禮儀和尊敬的傳統。在古代,人們在見到長輩、師長或尊貴的人時,要行進并施以揖禮以示尊敬。
在繁體字中,進揖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進揖的古代寫法是進禕,進揖。字形保留了辶和手的意思,但揖的加旁字“而”和“禕”的發音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進揖詞語的例句:
1. 學生走到老師面前,恭敬地進揖行禮。
2. 求見國王時,大臣們都要進揖行禮。
以下是與進揖相關的一些詞語:
組詞:進對、進退兩難、進氣、進補、進京、揖讓。
近義詞:行禮、鞠躬。
反義詞:退卻、倒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