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長期努力于學業。《宋書·沉攸之傳》:“ 攸之 晚好讀書,手不釋卷。《史》、《漢》事多所諳憶。常歎曰:‘早知窮達有命,恨不十年讀書!’” 宋 黃庭堅 《送劉季展從軍雁門》詩之一:“千裡荷戈防犬羊,十年讀書厭藜莧。”
“十年讀書”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長期努力于學業,強調刻苦讀書的堅持過程。出自《宋書·沈攸之傳》,南朝将領沈攸之晚年發奮讀書時感歎:“早知窮達有命,恨不十年讀書”,表達對早年未專注學習的遺憾。
成語源自南朝曆史人物沈攸之的典故。他早年以武聞名,晚年轉向讀書,手不釋卷,尤其熟讀《史記》《漢書》,最終成為兼具文才的将領。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演變或更多例句,可參考《宋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十年讀書》是一個成語,意為十年的時間裡專心緻志地努力讀書學習。
拆分部首和筆畫:《十年讀書》由三個漢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十”是由「又」和「一」兩個部首組成,共兩筆;第二個字“年”是由「幹」和「⻌」兩個部首組成,共六筆;第三個字“讀”是由「言」和「突」兩個部首組成,共十三筆。
來源:《十年讀書》最早出于《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篇,原文為“三年弗學,怠于心,久于道,霜雪之至也,以晦其明。”後來被賦予了“十年讀書”這個含義。
繁體:《十年讀書》是《十年讀書》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讀”字的寫法有些不同,如篆文中的“讀”字由「舌」和「者」兩個部首組成。
例句:他用十年讀書的時間,成為了一名博學多才的學者。
組詞:讀書人、讀書會、讀書角等。
近義詞:十年磨一劍、日積月累、持之以恒。
反義詞:一日三秋、一蹴而就、一事無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