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进揖的意思、进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进揖的解释

上前拱手行礼。《宋史·司马朴传》:“时方七岁,进揖应对如成人,客皆惊叹。” 清 方履籛 《<东流县志>叙录》:“引养引恬,进揖台耉。”《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回:“ 仪 忍气进揖, 秦 起立,微举手答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进揖”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一种表示恭敬的礼仪动作。其核心含义可以拆解为:

  1. 字义分解与动作解析:

    • 进: 指向前行走、靠近的动作。在礼仪场合,特指恭敬地小步快走(“趋”)或稳步前行至受礼者面前。
    • 揖: 指双手抱拳,拱手行礼的动作。根据对象和场合的不同,揖礼的姿势(如手的高低、身体弯曲的程度)会有细微差别,但核心是表达敬意。
    • 合成义: “进揖”即指一边向前行进(靠近尊者或行礼对象),一边行拱手礼 的连贯动作。它强调的是在动态的接近过程中完成行礼,而非静止站立行礼。
  2. 礼仪场合与用途:

    • 这种动作常见于古代君臣、上下级、宾客相见等正式场合。
    • 臣子拜见君王时,需“进揖”以示恭敬和服从。
    • 下级拜见上级、宾客拜见主人时,也常行此礼。
    • 它体现了行礼者主动靠近受礼者并施礼的谦恭态度,是古代礼仪规范中表达尊卑、敬意的重要环节。
  3. 文献依据与权威解释:

    • 《周礼》与郑玄注: 作为儒家经典和记载古代礼制的重要文献,《周礼》中虽未直接出现“进揖”一词,但其记载的诸多礼仪细节(如臣见君之礼)包含了“进”与“揖”的动作组合。汉代经学家郑玄在注释《周礼》时,对相关的进退揖让之礼有详细阐发,这些阐释是理解“进揖”动作规范的重要依据。例如,《周礼·夏官·司士》涉及朝仪站位,郑玄注常解释其中蕴含的进退之礼 。
    • 《仪礼》: 另一部详细记载古代礼仪的经典《仪礼》,在描述士相见、乡饮酒、乡射等具体礼仪程序中,多次出现类似“进,揖”、“揖让以升”等描述,生动展现了“进揖”动作在具体仪式中的应用 。
    • 古代辞书: 如《说文解字》对“揖”的解释为“攘也。手箸胷曰揖”,即推手行礼;对“进”的解释为“登也”,引申为前行。后世大型辞书如《汉语大词典》会综合古籍用例,对“进揖”进行定义,通常解释为“上前作揖行礼” 。

“进揖”是古代表示恭敬的礼仪动作,指在向前靠近(进)尊者或行礼对象的同时,行拱手礼(揖)。它常见于君臣、尊卑相见的正式场合,体现了行礼者的谦恭与对受礼者的尊重。其具体规范可追溯至《周礼》、《仪礼》等经典文献及其注疏(如郑玄注),并在古代辞书中得到释义。

参考来源:

  1. 《周礼注疏》(郑玄注,贾公彦疏),可参考权威版本如中华书局点校本。相关电子资源可查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周礼》数据库 (需注册) [无效链接不提供,来源名称即可]
  2. 《仪礼注疏》(郑玄注,贾公彦疏),可参考权威版本如中华书局点校本。相关电子文本可参考:国学大师网《仪礼》原文及注疏 (需自行甄别) [无效链接不提供,来源名称即可]
  3.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大型图书馆或在线词典平台(如汉典网 zdic.net)可查询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进揖”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一、基本含义

“进揖”指上前拱手行礼,常用于表示对他人的恭敬或尊重。其中“进”意为向前行进,“揖”指古代拱手礼的动作。

二、详细解释

  1. 动作构成

    • “进”强调主动靠近对方的行为;
    • “揖”是双手合抱于胸前行礼的姿势,属于传统礼仪。
    • 组合后表示“边靠近边行礼”,体现谦恭态度。
  2. 适用场景
    多见于正式场合,如:

    • 拜见尊长(如《宋史·司马朴传》中七岁孩童对宾客行礼);
    • 外交或社交场合(如《东周列国志》中张仪向秦王行礼)。

三、词源与文献例证

四、延伸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宋史》《东周列国志》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

百方忭跃裨海不倒乘风转舵逞角色程序设计尘沙丑闻淳一淡饭黄齑得失成败钿盒帝食蠹患帆风返衷丰殖高肥公听并观管治贵慕哈哧寒鉴红勒帛甲次交换价值嘉实即将赍具金环金角金筒今文尚书空疏郎屋灵虬留质眇身弄思培护娉娉嫋嫋平头奴青髻荣典如水赴壑三字神情恍惚射气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狮子舞寿序淑候踏芦渡江桃花潭田器蛙鸣狗吠五图无为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