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地名。相傳為 夏禹 出生地。在今 四川省 汶川縣 境。《史記·夏本紀》“ 夏禹 ,名曰 文命 ” 張守節 正義引 漢 揚雄 《蜀王本紀》:“ 禹 本 汶山郡 廣柔縣 人也,生於 石紐 。”《三國志·蜀志·秦宓傳》:“ 禹 生 石紐 ,今之 汶山郡 是也。” 唐 王勃 《乾元殿頌》序:“蛟電凝陰,發皇明於 石紐 。”
“石紐”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石紐(拼音:shí niǔ)是古地名,相傳為夏禹(大禹)的出生地,位于今四川省汶川縣境内。這一記載源自漢代揚雄的《蜀王本紀》和《史記·夏本紀》等文獻。例如,《史記》引述揚雄的描述:“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于石紐。”(《蜀王本紀》)
關于石紐的具體位置,學術界存在一定争議,但主流觀點仍以汶川縣為核心。此外,部分傳說提到禹母“吞珠孕禹”的神話情節,進一步豐富了石紐的文化内涵。
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可參考《史記》《水經注》等古籍或四川省地方志。
石紐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石和紐。
石字意為岩石,是一個常見的漢字,由3個筆畫組成,部首是石(shi2)。
紐字意為用來系住或固定物體的東西,也可以表示鈕子等。它由5個筆畫組成,部首是纟(纟是紅色的絲繩)。
石紐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衣物結構,用于紐扣的石頭。
在繁體字中,石紐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往往與現代有所不同。石字是由豎直的直線、橫線和半個圓弧組成,而紐字由一個較長的斜線、一個豎直的彎曲線和兩個橫線組成。
例如,我們可以用石紐這個詞造句:“他的外套上有一顆華麗的石紐。”
組詞:石頭(shi2 tou2)、紐扣(niu3 kou4)、紐帶(niu3 dai4)
近義詞:紐鈕(niu3 niu3)、紐扣(niu3 kou4)
反義詞:解開 (jie3 kai1)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