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東夷别種。《逸周書·王會》:“ 穢 人前兒,前兒若彌猴立行,聲似小兒。” 孔晁 注:“穢, 韓穢 ,東夷别種。” 朱右曾 校釋:“今 朝鮮國 江原道 ,古 穢 人地。”
(2).鄙俗之人。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觀道義而如醉,聞貨殖而波擾者,穢人也。”
“穢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記載來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東夷别種
穢人指古代東北亞地區的東夷分支族群。根據《逸周書·王會》記載,穢人曾向周王朝進貢名為“前兒”的異獸,其形态類似猕猴,聲音似小兒。該族群主要分布于遼東、吉長地區及朝鮮半島北部,尤其是今朝鮮江原道一帶被認為是古穢人聚居地。穢人屬于青銅文化時期的東北亞系民族,後逐漸融入其他族群。
文化特征
穢人早期可能以漁獵、采集為生,與中原文化存在交流。其名稱最初為東夷人所建國家的國名,後演變為族稱。
鄙俗之人
在文學或道德評價語境中,“穢人”可指品行低劣、庸俗之人。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行品》批評“聞貨殖而波擾者,穢人也”,即形容貪圖財利、心性浮躁之輩。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逸周書》、葛洪《抱樸子》等原始文獻。
「穢人」是指道德敗壞或品行不端正的人。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思想和行為不正派的人。
「穢人」這個詞包含兩個部首,左邊的是「禾」(表示植物)部首,右邊的是「每」(表示每)部首。總共有8個筆畫。
「穢人」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七年》這本古籍中。在這本書中,它用來形容品德敗壞的人。
「穢人」是「穢人」的繁體字。
在古代,「穢人」的字形稍有變化。它的古字形為「穢人」,在字的右邊多了一個「礻」部,表示禽獸之所。這個字形強調了穢人的不端正行為。
1. 這個人雖然表面上很和善,但實際上是個穢人。
2. 在社會道德觀念淡化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穢人湧入了社會。
- 穢事:指不體面或道德敗壞的事件。 - 穢語:指髒話或粗俗的言辭。 - 穢行:指不正當或不合法的行為。
品行不端、邪惡、堕落、敗壞
正人、良善、清白、正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