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班固 和 張衡 的并稱。二人以擅長辭賦著稱。《晉書·文苑傳序》:“ 西都 賈馬 耀靈蛇於掌握, 東漢 班 張 發雕龍於綈槧。” 唐 黃滔 《蔣先輩啟》之一:“今時 賈 馬 ,昔日 班 張 。” 清 顧炎武 《<音學五書>序》:“僅按 班 張 以下諸人之賦, 曹 劉 以下諸人之詩所用之音,撰為定本,於是今音行而古音亡。”
"班張"是漢語中對東漢兩位著名辭賦家班固和張衡的合稱,這一稱謂體現了二人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與緊密關聯。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學淵源及權威參考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班張
讀音:bān zhāng
詞性:名詞(專有名詞)
釋義:
指東漢文學家班固與張衡的并稱。二人均以辭賦創作聞名,代表漢代大賦的巅峰成就,後世常将其并列,作為漢代辭賦藝術的典範。
并稱依據:
二人均以京都題材賦作名世,風格承襲司馬相如的鋪張揚厲,又融入諷喻精神。南朝文學批評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多次将二人并提,如《诠賦》篇稱:“孟堅《兩都》,明絢以雅贍;張衡《二京》,迅發以宏富。”奠定“班張”并稱的文學史地位。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班張”詞條釋義:
“東漢班固和張衡的并稱。二人均以辭賦著名。”
來源鍊接:漢語大詞典線上查詢(注:需訂閱訪問,公衆可參考紙質版第二冊第1523頁)
《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班張”條目強調二人對漢賦發展的承啟作用:
“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标志漢大賦向諷喻化、精緻化轉變,并稱‘班張’,影響魏晉賦風。”
來源鍊接:中國文學大辭典簡介(官方出版物介紹頁)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以史學視角注解:
“班張:班固與張衡。固著《兩都賦》,衡著《二京賦》,皆模拟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而作,為漢賦代表。”
來源鍊接:商務印書館《辭源》庫(官方出版物介紹頁)
“班張”并稱始于魏晉南北朝,如南朝鐘嵘《詩品》稱張衡“雄于班固”,可見時人常将二人對比品評。唐宋以降,“班張”成為漢賦經典化的符號,如白居易《賦賦》雲:“班張之流,律呂自諧”,肯定其藝術規範性。
二人賦作被《文選》列為“京都賦”之首,直接影響左思《三都賦》等後世創作。現代學者許結在《漢代文學思想史》中指出:“班張并稱,實為漢大賦藝術結構成熟的标志。”
(注:部分古籍與現代學術著作無公開電子版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獲取原文。)
“班張”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釋義:指東漢著名文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和張衡(公元78-139年)的合稱。兩人均以辭賦創作聞名,代表作品包括:
文學地位:後世常将二人并稱,如《晉書》評價其作品“發雕龍于缇槧”,唐代黃滔以“昔日班張”類比當時文豪。
釋義:由“班”(布陣)和“張”(張弓)組合而成,比喻處于戒備或憂慮的狀态。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多出現于古籍或特定方言語境。
若涉及文學史、漢賦研究等場景,通常指班固與張衡的并稱;若古籍中出現“班張”,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指代成語含義。建議優先參考高權威來源(如《晉書》《漢典》)的釋義。
白兔赤烏背貨表層不甘心藏機嘗酒車轅傳翫摧角大賓大堅斷俸遁叛獨有千古凡花飛牒夫牌稿籤門上高原期苟合取容過目成誦旱藕紅娘子渙渙競聘靜言令色矜邁九環帶軍階寬綽理療籬栅貌肖命士缗泉女冠子迫筰撲複牽綴切诋枘圓鑿方聖臣舍身崖飾貌石品飾虛瘦健思算搜疏讨練條森通驿拖拉頑鑛五帝車烏面鹄形無傷無臭烏斯懷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