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谒見。《戰國策·趙策四》:“恐太後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後。”
(2).從高處、遠處看到。《左傳·定公三年》:“ 邾子 在門臺,臨廷。閽以缾水沃廷。 邾子 望見之,怒。”《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 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陣, 趙 軍望見而大笑。” 唐 顧況 《臨海所居》詩之二:“此去 臨溪 不是遙,樓中望見 赤城 标。”《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 孟沂 ﹞步行回去,偶然一個去處,望見桃花盛開。” 周立波 《山那面人家》:“翻過山頂,望見新郎的家了。”
“望見”是由“望”和“見”兩個動詞組合而成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基本詞義
表示通過視覺感知到遠處或一定距離外的事物,強調“遠觀後看見”的動作過程。例如:“他站在山頂,望見了遠處的村莊”()。
詞性結構
屬于動補結構短語或複合動詞,其中“望”是主動的視覺動作(向遠處看),“見”表示動作的結果(最終看到)。可帶賓語,如“望見星空”“望見目标”。
情感色彩
在文學語境中常隱含期待、渴望或感慨。例如“望見故鄉的炊煙,他眼眶濕潤了”,既描述視覺所見,又傳遞思鄉之情()。
與近義詞對比
特殊用法
可引申為抽象意義的“預見”或“感知”,如“望見未來的希望”,此時脫離具體視覺,表達對可能性的覺察()。
示例應用
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以便深入解讀。
望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看到、目睹。
望見的部首是木,總共有10個筆畫。
望見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楊震傳》中,原文是:“望見牛馬,即悉議之。”後來逐漸被廣泛使用。
望見的繁體字是「望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望見的寫法略有差異。舊時常用的寫法為「朢」,後來統一為「望見」。
我站在岸邊,望見遠處的船隻駛過湖面。
望遠、望聞、看見、看到
目睹、看見、瞧見、察覺
失視、不見、看不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