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稱父母死亡的月份。《晉書·禮志下》:“ 穆帝 納後,欲用九月,九月是忌月。”《南齊書·張融傳》:“ 融 有孝義,忌月三旬不聽樂。”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忌日忌月》:“ 六朝 時又有忌月之説。 晉穆帝 将納後,以 康帝 忌月疑之,下其議。 荀納 、 王洽 等謂古但有忌日,若有忌月,則更當有忌時忌年,益為無禮。”
(2).佛教語。謂農曆正月、五月、九月為三“長齋月”,又稱忌月。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忌月之訛》:“今人上官任以正、五、九月為忌月,流俗相沿,不知何故。按内典,天以大寳鏡照四大部洲,此三月者,照南部洲時也,號長齋月,故宜修省耳,非忌月也。”
“忌月”是漢語中的傳統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在舊時禮俗中,“忌月”特指父母去世的月份,需避諱重要活動。例如:
佛教将農曆正月、五月、九月視為“長齋月”,又稱“忌月”,認為此三月宜齋戒修省:
兩種含義均與“避忌”相關,但性質不同:前者基于孝道倫理,後者屬宗教習俗。需注意,“忌月”在現代使用較少,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文化研究中。
《忌月》是一個漢字詞語,指某個特定月份被人們忌諱或不吉利的意思。下面來逐一解析這個詞。
《忌月》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心”字旁,右邊是“月”字。它的總體筆畫數為11畫。
《忌月》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民間的迷信和忌諱觀念。人們相信某些月份會帶來不吉利的事情,因此在這個特定的月份中謹慎行事,避免不祥的事情發生。
《忌月》的繁體字形為「忌月」。
在古代,「忌月」的寫法和現在稍有不同。其中,「忌」字的古代形态為「㠯」,而「月」字的古代形态為「育」。
1. 這個地方的人們都不敢在忌月結婚,因為據說容易離婚。
2. 老人們告誡年輕人進入忌月要注意安全,避免發生意外。
與《忌月》相關的詞語有:忌諱、忌食、忌讷、忌憚等。
與《忌月》意義相近的詞語有:忌日、忌病、不祥月份等。
與《忌月》意義相反的詞語為:吉日、吉月等。
【别人正在浏覽】